目前分類:快速成佛法系列 (803)
- Jun 16 Sat 2012 18:48
二.佛學小辭典-86.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衰滅和復興5
- Jun 16 Sat 2012 18:46
二.佛學小辭典-86.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衰滅和復興4
- Jun 16 Sat 2012 18:44
二.佛學小辭典-86.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衰滅和復興3
- Jun 16 Sat 2012 18:42
二.佛學小辭典-86.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衰滅和復興2
- Jun 16 Sat 2012 18:40
二.佛學小辭典-86.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衰滅和復興1
- Jun 13 Wed 2012 13:37
二.佛學小辭典-85.一心三昧
- Jun 13 Wed 2012 13:34
二.佛學小辭典-84.一念三千
- Jun 13 Wed 2012 13:32
二.佛學小辭典-83.一心三觀
一心三觀
又名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等,是天台宗圓教的觀法。天台宗說宇宙萬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種諦理,而這三種諦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們在一心之中這樣作觀,即叫做一心三觀。
- Jun 13 Wed 2012 13:24
二.佛學小辭典-82.【一真法界】
- May 13 Sun 2012 13:17
二.佛學小辭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17
(二)大家注意,我們念佛,講究自念自聽。自聽很重要。自己念,自己聽,自聽就利用了耳根了。你自聽什麼?聽你自己所念的,這不是聞自了嗎?返聞聞自,這不就返聞了嗎?算不算是聞自性呢?我也再下個補充,大家念咒,佛號就是咒。東密教祖興教大師說,一個阿字具足一切陀羅尼。陀羅尼即是咒。所以咒跟佛號是一樣的。慧明大師說,這個六字大明咒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本心。觀世音菩薩和我們眾生是一個心哪。我們就在念觀世音菩薩這個咒,觀世音菩薩的心就和我們眾生的心同體呀。我們正在念觀世音菩薩的心,他的心和我們的心同體。那麼我們在念咒時,不就是念本心嗎?我們念了我們的本心,並且在自聽,不就聽了自己的本心嗎?你返聞的呢?不就聞的自己的本心嗎?本心不就是自性嗎?至於念佛法門呢?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皆真如實相,皆是法身,也即是自性,這句佛號不就是自性嘛?《淨修捷要》:「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可見所念的佛,即是本覺,即是自性。這樣一來嘛,咱們這個念佛法門也是「返聞聞自性」。稱讚「返聞聞自性」,也就是稱讚念佛法門。這一點我們是應當堅定的。不要一聽稱讚這部經,那個法,就動搖不定。我們必須一門深入。
- May 13 Sun 2012 13:14
二.佛學小辭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16
- May 13 Sun 2012 13:12
二.佛學小辭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15
- May 13 Sun 2012 13:10
二.佛學小辭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14
當觀世音談了古佛授記之後,「爾時世尊,於獅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從他身體放無量寶光,遠照十方世界如微塵數的如來菩薩,給他們灌頂。本世界的釋迦牟尼佛,給十方佛菩薩灌頂,十方的佛菩薩也放光從諸方微塵的世界,來給釋迦牟尼佛灌頂,給會中諸大菩薩諸大阿羅漢灌頂。當時是這樣的境界:「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一切水木跟極樂世界一樣,都在說法。「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諸佛互灌,光光相交,國中萬物,光明照耀,妙光交織如同寶網。與會大眾都得「金剛三昧」。天雨寶華,「青黃赤白」四種「百寶蓮華」遍滿虛空,「成七寶色」。娑婆世界污垢之相就不見了,所見唯是十方微塵國土所共成的一個世界。天樂盈空,「梵唄詠歌,自然敷奏」。演唱念佛念法念僧,種種妙法音聲。釋尊圓證以上二十五聖圓通法門而現殊勝瑞象。當時佛就告訴大智文殊,這二十五位大聖所修法門本來平等,沒有差別,但你看看對於阿難以及將來此土眾生,以什麼法門最為當機呀?佛就囑咐文殊來做這個評選。文殊承受佛旨,禮佛說偈。偈文很長,只能揀最重要並最切合初機的介紹。其中讚歎觀音說:「良哉觀世音,...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 May 13 Sun 2012 13:08
二.佛學小辭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13
- May 13 Sun 2012 13:06
二.佛學小辭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12
- May 13 Sun 2012 13:04
二.佛學小辭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11
- May 13 Sun 2012 13:02
二.佛學小辭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10
- May 13 Sun 2012 13:00
二.佛學小辭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9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空與所空又是一層能所。剛才說「覺所覺空」,其中的空是空觀智,即是現在「空覺」中的「空」字。「覺」字呢,就是能覺和所覺。這個覺結因空觀智的空而解除了。因有這個空,空掉能覺與所覺。覺的結是解開了,但留下空結,還須解除。能空和所空,宛然仍在。一個能,一個所,又是一個對立。還要加功進修入流照性。達到「極圓」。於是不但所空的智境全息滅了,能空的這個空也滅。這就是「空所空滅」。打個比方:就像拿木頭鑽木頭來取火,木頭鑽木頭,鑽來鑽去,一下火出來了,鑽的木和被鑽的木都燒完了。空所空滅就是這樣。能空的和所空的都滅,兩個同時都沒有了,「空所空滅」。這就解了空結證了法空。「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以上由於「空所空滅」,破了空結,證了人空與法空,但其中末後的一個「滅」字,仍是一結。動、靜、根、覺、空、滅是六個結,都是生滅法。解結次第:第一步動結滅了(破了聲塵的動相),靜結就出生了。再破了靜結,聲塵的動靜二相都消,只顯能聞耳根,於是靜滅根生。耳根之外沒有了可作對待的聲塵,於是根結也不存在了。根結也破了,此時根塵全脫,唯有照境的覺智,這是根滅覺生。所覺之境既離根塵,能覺之智仍在,若常對待,仍有能所,此智亦須放捨。於是能覺與所覺俱空,覺結滅而空結生。「空所空滅」則空結滅而滅結生矣。到此若常住滅相之中,被滅相所障,是一種頂墮,正在百尺竿頭,更須進步,到此也必須著力去滅除,但不存執著之心,以俟一剎那頃,滅相迥脫本理現前,六結俱解,頓證一心。
- May 13 Sun 2012 12:58
二.佛學小辭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8
所聞「動靜二相」既已「了然不生」,所修之法,加功漸進,定力加深。如《通議》所說:「『如是漸增』等者。由境寂滅,復增現行,以所聞聲塵既無動靜(皆不可得),則此聞根亦泯,故曰『聞所聞盡』。」因為聲塵是我們所聽到的,咱們能聽到的是耳根。現在聲塵的動靜兩結齊消,所剩下的只是能聞的耳根,這根也是結。根與塵相對了然不生,就沒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內相也隨之而同盡。於是「泯然豁然,無復內外,即根盡之相」(以上是《說通》句)。於是破了根結,又進一步了。此時先得人空。「盡聞不住」,所聞能聞俱盡,就是「盡聞」。但決不半途而返,要一往直前哪。根塵都沒有了,怎麼知道的?自己有覺嘛,覺到的。由於智慧嘛,所以能覺。覺照,照到這個根塵俱空。所以由於能覺,才知道根塵都空了。現根塵俱盡唯剩一覺,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墮無為深坑,所以「不住」。唯當加功再進,透過此關。當能聞與所聞,都消除之後,根同塵都一齊迥然脫落,當前出現的是清湛純一沒有邊際的境界。這個境界正是自己所覺到的。既有所覺,必有能覺,能覺即是能觀照這個境界的智慧,有能覺與所覺,這就又是一層能所。「盡聞」是能聞與所聞的盡除,破了根結。達到根塵齊泯的境界,能照這個境界的是能覺,屬於般若。若住於這個「盡聞」的境界,還有能覺與所覺,能覺的智與所覺的境相對,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對,仍是障礙。不能吝惜此智,都應捨棄,來破除法執。《通議》說:「根塵雙泯,為盡聞處。而亦不住盡聞之覺,更增觀行。根塵既泯,而此觀智亦亡,故覺所之覺亦空,此空觀智也。」憨山大師說,盡聞則根塵皆盡,不住則繼續進修,所覺的境是根塵齊銷,了不可得,所以能覺沒有對待隨之也空,所以「覺所覺空」,於是破了覺結。
- May 13 Sun 2012 12:56
二.佛學小辭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