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穿梭陰陽界線篇 (10215)
- Jun 15 Fri 2012 17:43
31.十字軍東征5
- Jun 15 Fri 2012 17:41
31.十字軍東征4
自尼西亞出發後約二年,十字軍始紮營耶路撒冷城下。首次攻擊未能如願以償,第二次(一O九九年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出師終於攻陷城池。此後就是一片慘不忍睹的屠殺行為。耶城居民子女無-倖免,皆成為十字軍利刃下的犧牲品。據歐洲方面史料的記載,屠殺回教徒一萬人,阿拉伯方面的史料則聲稱多達十萬。根據記載,當時所羅門聖殿內屍體遍地,血海一片。其中僅有一位十字軍指揮官護送降虜逃離城市投奔他方。可是,他本人卻遭其他十字軍軍士爭相指責。屠殺的悲劇結束後,十字軍齊集於聖墓之前,他們在此堂憶起自身得勝的僥倖,和征途中飽受阻霜之苦,不禁愴然淚下。在此,可以發現他們對於信仰的虔誠竟然能和不人道的暴虐毫無衝突的結合,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此種情形不僅發生於攻占耶路撒冷,由安提阿轉進耶路撒冷途中,為占據途經各城鎮,血腥的的屠殺相繼不絕。此群橫行霸道的狂熱信徒,泯滅人性,不知寬容,甚至認為屠殺異教徒亦屬光榮行為。十字軍運動本質的改變可想而知。
- Jun 15 Fri 2012 17:39
31.十字軍東征3
教會的獎勵朝聖,強化人們對聖地耶路撒冷的崇拜心理。又由於耶穌聖墓在此,故巴勒斯坦(Palestine)是歐洲地方朝聖的終極目的地。不憚長途跋涉的歐洲人,有時甚且組成上萬人的朝聖團。耶路撒冷自仁世紀後一直在回教徒手中,但自塞爾柱土耳其人興起,占領聖地,欺壓朝聖者。由於教宗的演說,喚起歐洲人對異教徒的憎恨。此外上耳其人又進攻小亞細亞,於一O七一年猛烈攻擊拜占庭帝國,當時的拜占庭皇帝乃向教宗求援。但為時不久教宗與神聖羅馬皇帝之間展開激烈的鬥爭。因此無法應允拜占庭的請求。一O九五年春,拜占庭皇帝阿雷克西奧斯一世再度遣使向教宗求援。西歐人士認為當時在回教勢力下,既曾征服諾曼人於西西里,又能展開收復西班牙的運動,因此深信能夠贏取東方的勝利。由義大利各城市樂意提供軍船,足見當時勝券在握的心理。
- Jun 15 Fri 2012 17:37
31.十字軍東征2
一O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法國克雷蒙(Clermont)召開的宗教會議閉幕前夕, 教宗烏爾班二世(Urbanus II)發表演說發起十字軍運動。大意為基督教世界已因回教徒的勝利而蒙羞。東方教會再三求援。聖地淪入異教徒手中,屢遭玷辱。所以,舉起武器代天行道,收回聖地和聖都耶路撒冷乃勢在必行。參與聖戰而喪失生命者,不但蒙神恩赦免罪惡並得以升入天國。群眾聚集在聖殿前的廣場,聆聽教宗的演說以後,歡呼「神的旨意」,這句話就此作為凱旋的暗語。於是教會立即遣使周遊四方,傳達教宗的申訴。諸如隱者彼得、未蒙許派而逕行傳教者,甚至連烏爾班本人亦未返回羅馬,耗時九個月,馬不停蹄遊說各國參與十字軍運動。
- Jun 15 Fri 2012 17:32
31.領有神諭的聖女貞德8
翌年,貞德於康白尼(Compiegne) 一役中,為布根第黨所俘,以一萬法郎的代價轉賣給英軍。英軍即對貞德進行宗教裁判,以異端之罪名,在盧昂(Rouen)的廣場處以火刑。
- Jun 15 Fri 2012 17:29
31.領有神諭的聖女貞德7
以一位少女的力量,居然能改變歷史,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 Jun 15 Fri 2012 17:27
31.領有神諭的聖女貞德6
倘若貞德回答神憎惡英人,效判官將以天使不可能憎恨信仰基督敦的英國人來加以駁斥,足見此一質問居心險惡。對此問題,貞德作以下回答:「此二位聖女愛神之所愛,惡神之所惡。」「神對英人是愛是惡,或者對英人的靈魂作何安排,本人一概不知。本人僅知將英人逐出法蘭西,只要法蘭西不亡,神就會以戰勝英軍為禮品贈予法蘭西。」
- Jun 15 Fri 2012 17:24
31.領有神諭的聖女貞德5
貞德乃農民之女,目不識丁。其後雖利用作戰閒暇習字,也僅能署名而巳,毫無閱讀能力。此一農家女,聞悉神諭後,立即前往附近城市佛庫勒(Vauconlears),對守將展開遊說工作。雖屢遭拒絕,從不氣餒,守將終於派遣二名騎土及二名侍從,此外又請皇太子加派使者二名護送,一行共七人遠赴夕嫩(Chinon)謁見皇太子。
- Jun 15 Fri 2012 17:23
31.領有神諭的聖女貞德4
橫跨奧爾良及其以南,亦即皇太子一黨所擁地區的道路,經此一戰為之暢通。八日後,英軍棄城,向北轉進,於是少女貞德創下歷史上的奇嘖。
- Jun 15 Fri 2012 17:20
31.領有神諭的聖女貞德3
英軍在奧城外圍的十個據點,建築各型大小攻城的堡壘。尤其在正對羅亞爾河的南門上所興建的橋頭堡,稱為瞭望臺,極其堅固。它長寬約各三十公尺的小規模建築物,既高且厚的石壁建築,四周並設有戰壕和城牆。
- Jun 15 Fri 2012 17:17
31.領有神諭的聖女貞德2
一四二九年五月的某一清晨,在奧爾良城外英軍建築的堡壘之前,出現了一支法國軍隊。身先土卒者係一位高舉聖旗的少女。大旗上畫著最後的審判和百合花。少女腰懸長約一公尺的寶劍,身穿銀白色的鎧甲,頭上無盔,長髮隨風飄盪。
- Jun 15 Fri 2012 17:16
31.領有神諭的聖女貞德
- Jun 15 Fri 2012 17:13
31.日耳曼民族大遷徙6
經濟狀態
- Jun 15 Fri 2012 17:11
31.日耳曼民族大遷徙5
但是,經由伊比利(1berian)半島渡過直布羅陀海峽至非洲北部建國的汪達爾;以及在狄奧多理大王(The Great Theodoric)時聞名的東哥德滅亡後,建立於義大利北部的倫巴族,二者在史料中並未若前者一般在百姓和軍隊之間有明文規定和平相處的記載。相反地,在兩國的首都亦即迦太基(Carthage)和帕維亞(Pavia)四周,依上述可以想像一定有非常野蠻的掠奪和沒收土地的行為,但這可以說只是局部的現象。因為入侵的日耳曼人,大體而言,僅占羅馬籍居民的百分之二或三而已,並且其中直接受害的階層僅局限於大地主和中地主,因此對一般民眾的生活方式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威脅。不僅如此,據說尚有不少羅馬下層殷民為躲避羅馬地主的剝削,投靠日耳曼人。
- Jun 15 Fri 2012 17:10
31.日耳曼民族大遷徙4
民族遷徙與定居的類型
- Jun 15 Fri 2012 17:05
31.日耳曼民族大遷徙2
一般論及日耳曼民族的大遷徙,乃是始於西元三七五年,因匈奴逼迫,黑海北岸的哥德族渡過多瑙河大舉南遷,定居羅馬帝國領域內的茅西亞(Mocsia),至各民族相繼的大規模遷徙為止,才告一段落。最後的入侵者為倫巴族,在六世紀末整頓義大利的統治體系。然而,此說始終是從入侵羅馬帝國的觀點來分期,事實上日耳曼各族的移動,自西元二世紀以來,才相繼盛行,依據羅馬方面零星史料的記載,日耳曼人以牛馬拖拉滿載家當的車子,攜家帶眷的遷徙。他們的軍隊輾轉移動,一旦遇敵,即以車輛圍成圓陣,將妻子和家畜置於中央,勇敢的奮戰,初期遷移的狀況似乎就是如此的情景。然而,不可與此相提並論的,是八世紀以後到十二世紀之「第二次民族大遷徙」。北日耳曼各族,亦即諾曼人的移居海上,雖然同樣是大遷徙,但是由於其歷史條件和環境的不同,依慣例特別將其稱為維京人(Viking)的活躍。
- Jun 15 Fri 2012 17:03
31.日耳曼民族大遷徙3
總之,自泰西塔斯的記錄起三百年之間,由於遺留的史料極少,所以對日耳曼世界內部的具體變化全然不知。然而,由結果觀察,移動集團並非如同昔日的零星小國,代之而起的乃是幾個大部族或種族。部族的形成,大體而言可能是在二世紀中葉至四世紀之間,逐漸演變的結果。由推斷得知,它可能是在遷徙時因征服、臣服、結盟和其他複雉的原因所造成,所以部族的組成分子除了許多零星小國外,有時包含異族在內。這種情形以哥德族中的奄蔡人(即阿蘭A1an)為首,由混入大草原地帶紛雜的異族和少敷的匈奴人可得知,異族哥德族的兵制和戰術自然會發生極大的影響。
- Jun 15 Fri 2012 17:01
31.日耳曼民族大遷徙
- Jun 15 Fri 2012 16:59
31.信仰多神教時代的維京人4
瑞典維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