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這症,雖服藥,難以除根。太醫院囑飲陽□茶,並須用長江瞿塘峽水煎烹。因蘇東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於他:“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攜一甕寄與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 Sep 06 Tue 2011 23:14
18.中外歷史與傳奇-[一]中國- 王安石驗水
- Sep 06 Tue 2011 23:12
18.中外歷史與傳奇-[一]中國- 司馬光薦才
北宋名相司馬光並非一直春風得意,在他失意賦閑在家時,他曾一度消沈。好在他熱愛讀書,喜歡交朋友,與友人一起舉杯小酌,談古論今,時光也好打發。
- Sep 06 Tue 2011 22:30
18.中外歷史與傳奇-[一]中國- 王安石變法4
三、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的措施,有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以及建立軍器監等。
- Sep 06 Tue 2011 22:28
18.中外歷史與傳奇-[一]中國- 王安石變法3
二、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係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
- Sep 06 Tue 2011 22:26
18.中外歷史與傳奇-[一]中國- 王安石變法2
一、供應國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輸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 Sep 06 Tue 2011 22:24
18.中外歷史與傳奇-[一]中國- 王安石變法1
慶歷新政失敗以後,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統治集團感到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在一度沉寂之後,很快又高漲起來,終於掀起一次更大的變法活動。
- Sep 06 Tue 2011 22:22
18.中外歷史與傳奇-[一]中國- 慶曆新政與慶曆黨爭—王安石變法的前奏曲3
宋仁宗採納了這些意見,連續頒布幾道詔令,規定:1、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資陞遷的磨勘法,注重以實際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員,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稱職者和在任犯罪者。2、嚴格恩蔭制。限制中、上級官員的任子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3、改革貢舉制。令州縣立學,士子必須在學校學習一定時間方許應舉。改變專以詩賦、墨義取士的舊制,著重策論和操行。4、慎選地方長官。由中書、樞密院慎選各路、州的長官。由各路、州長官慎選各縣的長官,擇其舉主多者儘先差補。5、改進職田法。重新規定官員按等級給以一定數量的職田,調配給缺乏職田的官員,以「責其廉節」,防止貪贓枉法。6、「減徭役」。將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的五縣廢為鎮,又析王屋縣(今河南濟源西)並入河南府,以精簡鄉村投入。范仲淹、富弼提出「厚農桑」,「修武備」等建議則並未實施。
- Sep 06 Tue 2011 22:20
18.中外歷史與傳奇-[一]中國- 慶曆新政與慶曆黨爭—王安石變法的前奏曲2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但他刻苦讀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開始了宦游生涯。他在當地方官時,很注意興修水利,興辦學校,關心時政得失,獲得清正的名聲。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上書言朝廷得失,民間利病,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薦為秘閣校理。景祐二年(1035年)權知開封府,當時輿論認為「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景祐三年,范仲淹上百官圖諷刺宰相呂夷簡任用親信,又上書譏切時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呂夷簡。為此范仲淹被呂夷簡指責為離間君臣、引用朋黨,被罷去權知開封府事。從此朋黨問題成了宋朝統治集團鬥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時,挺身而出對他表示支持的,有餘靖、尹洙、歐陽修、蔡襄等一批位居館閣清要職事並以文學知名的人士。余靖上疏為范仲淹申辯,尹洙則上疏表示以能同范仲淹朋黨為幸,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讚譽范仲淹、余靖、歐創修和尹洙,諷刺不能為范仲淹申辯的諫官高若訥。當時儘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罷官,但鬥爭卻沒有因此而停止,不斷有人上疏要求復用范仲淹,反對用「朋黨」的罪名堵塞言路。歐陽修還作了著名的《朋黨論》一文呈獻給宋仁宗,分析了朋黨之說自古有之,君子、小人都各有朋。凡小人之朋得勢,就會以朋黨為名排斥君子之朋,國必亂亡,要求宋仁宗以歷史上的興衰治亂之跡為鑒,「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這些所謂「真朋」與「偽朋」的對立,實質是當時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勢力同守舊勢力的鬥爭。
- Sep 06 Tue 2011 22:18
18.中外歷史與傳奇-[一]中國- 慶曆新政與慶曆黨爭——王安石變法的前奏曲1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慶歷年,已經統治了80餘年,其間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財政危機日益加深。宋初以來,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竟相兼併土地,造成「勢官富姓,占田無限」的嚴重局面。土地集中的過程,就是農民們傾家破產、流離失所的過程。同時,宋初一些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策和措施,逐漸轉化成為它的對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費」與日俱增,使宋封建國家陷於積貧積弱的局勢中。
- Sep 06 Tue 2011 22:16
18.中外歷史與傳奇-[一]中國-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2
《通鑑》所記上起三家分晉,下迄五代之末,其中戰國和五代皆為動盪分裂之世,司馬光以此為起迄,是想借前代的動盪來警戒後世君主,故此書所記以亂世為多,而少記治世。如單單秦二世三年的歷己佔去《秦紀》一半之篇幅。另外,又詳記各代的民變,尤其是秦、漢、隋、唐這些大一統時攸的民變,好讓君主以此為鑑,如唐末之黃巢之亂,就佔去了五卷之多,而於選擇史料方面,乃以政治為主,其他如軍事,經濟、制度等均不被詳述。這因此書所記是以帝王為中心,與帝王統治有關之事,如魏徵的諫書、陸贄的奏議等,就記載得十分詳細;但相反,與之無關的如高士隱士之類、俊偉卓異之說就不被記錄。另外,歷代所謂「仁、英、武」的君主,受人尊敬的賢臣和直言敢諫的大臣,均詳細記述他們的善政美事;相反昏君庸主、賊臣奸佞的醜事、惡行則盡力揭發,如此強烈的對比,也是想收警戒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