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慶歷年,已經統治了80餘年,其間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財政危機日益加深。宋初以來,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竟相兼併土地,造成「勢官富姓,占田無限」的嚴重局面。土地集中的過程,就是農民們傾家破產、流離失所的過程。同時,宋初一些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策和措施,逐漸轉化成為它的對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費」與日俱增,使宋封建國家陷於積貧積弱的局勢中。
宋太祖開寶年間,作為正規軍的禁軍約有38萬人,宋仁宗時為對西夏用兵和加強對內鎮壓,各路廣募兵士,僅禁軍就激增至80萬人,還有廂軍四五十萬。北宋政府官僚機構日益龐大,通過思蔭(任子)、科舉、進納、軍功、胥吏出職等途徑入仕者不斷增加。軍餉和官俸隨之而都成為一項龐大的財政開支,單用於養兵的費用竟達全國財政收入總數的十分之七八。在和遼國訂立「澶淵之盟」後,每年又須向遼國交納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所謂歲幣到宋仁宗寶元、康定年間(1038—1041年)為了抵禦西夏的軍事侵犯,調集大兵到陝西諸路,軍費開支陡然大增,支出總數達3390萬兩。當西夏犯邊時,遼國又乘機迫使宋廷把每年交納的歲幣在原數的基礎上再多增加了2C3。北宋政府只有依靠增加課稅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加重按地畝徵取的農業稅來解決這些問題。當時的官僚豪紳大地主階層都享有免稅免役的特權,賦稅的負擔都落在中小地主以至自耕農民的身上,這就促使廣大的負擔賦稅者和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中小地主的賦稅負擔,總是通過加重地租或放出高利貸而轉嫁給佃農,這就促使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及北宋統治
集團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因而,從太宗統治後期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到宋仁宗慶歷年前的40多年中,農民和士兵的反抗鬥爭「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強如一火(伙)」。
北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嚴重,統治集團面臨危機四伏的局面,士大夫感到必須採取措施,擺脫困境。因而有些人對當時死氣沉沉的官僚政治提出批評,提出了改革弊政的主張。如寶元二年(1038年)同判禮院宋祁上疏,以為國用不足在於「三冗三費」。「三冗」是全國有定官而無限員,各級官員比前增加5倍;幾十萬廂軍坐耗衣食;僧尼道士人數日增而沒有限額。「三費」是道場齋醮、百司供費無數;京師多建寺觀、多設徒卒,增添官府衣糧;大臣罷黜仍帶節度使銜,靡費公用錢。他主張裁減官員,節省經費。長期擔任宰相的呂夷簡則指責這些不滿統治現狀的官員是「朋黨」,對他們加以打擊排斥。在對時政不滿,要求有所改革的官員中,核心人物是范仲淹。
- Sep 06 Tue 2011 22:18
18.中外歷史與傳奇-[一]中國- 慶曆新政與慶曆黨爭——王安石變法的前奏曲1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