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師
- Apr 11 Mon 2011 17:09
12.修練傳奇-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 Apr 11 Mon 2011 17:08
12.修練傳奇-禪宗六祖.弘忍大師
弘忍大師
- Apr 11 Mon 2011 17:07
12.修練傳奇-禪宗六祖.僧璨大師.道信大師
僧璨大師
- Apr 11 Mon 2011 17:06
12.修練傳奇-禪宗六祖.慧可大師
慧可大師
- Apr 11 Mon 2011 17:04
12.修練傳奇-禪宗六祖.達摩大師
達摩大師
- Apr 11 Mon 2011 17:02
12.修練傳奇-六祖慧能3
延和元年(717年)七月,慧能命門人回新州國恩寺建報恩塔,次年夏末落成。開元元年(713年)七月八日,慧能忽對門人說:“我欲歸新州,你等速即辦理船隻”。大衆哀留,慧能說:“諸佛出現,猶示涅盤,有來必去,理亦常然,我此形骸,歸必有所”。衆徒問:“師從此去,早晚可回”?慧能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正法眼藏,何人傳受”?慧能答:“有道者得,無心者通”。遂率門徒乘船沿北江轉西江,到肇慶城停船,在城西郊種梅數株(今肇慶市西梅庵),再乘船,經新興江到達新州筠城,在城東倉夏上岸于夏院國恩寺(唐中宗賜敕建龍山國恩寺時所建,是國恩寺的下院,明代中葉因戰亂已廢)停留,然後回龍山國恩寺,他的門徒並在倉夏駐地建十三層木塔。《廣東通志》、《新興縣誌》都稱那裏爲“六祖禁足之地”。
到龍山國恩寺後,他主持報恩塔落成,於是年八月初三日,齋罷沐浴跏趺,宣講完偈,圓寂于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是年十一月,廣州、韶州、新州三郡的官員,以及門下衆弟子都爭著迎請慧能的真身去供養,於是協商在香燈崗燃香禱告:“香煙所指的方向,就是師所要歸的地方”,當時香煙一直貫達曹溪,那年十一月十三日,就將慧能肉身及承受的衣缽,由國恩寺遷回曹溪寶林寺供養。元和十年(815年)十月三日,唐憲宗諡大師曰:“大鑒禪師”,塔曰:“元和靈照”。宋太宗加諡:“大鑒真空禪師”,詔新師塔曰:“太平興國”之塔。天聖十年(1032年),宋仁宗迎師真身及衣缽入大內供養,加諡大師曰:“大鑒真空普覺禪師”。宋神宗加諡:“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
- Apr 11 Mon 2011 17:01
12.修練傳奇-六祖慧能2
即送他離寺往九江渡口,臨別又叮囑他南去暫作隱居,待時行化。因此慧能回到廣東,隱遁於四會、懷集二縣間,過了十六年,儀鳳元年(676)正月八日,至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時有二僧說辯論風吹幡動,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慧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大家聽了很爲詫異。印宗便延他至上席,請問深義,慧能回答,言簡理當。印宗便問,“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非是行者”?慧能出示衣缽,印宗歡喜讚歎,即集衆就法性寺內菩提樹下爲慧能剃發。爲他授具足戒。印宗並拜他爲師,明年二月八日,印宗與僧俗千餘人,送慧能往寶林寺。
儀鳳二年(677年)春,韶州刺史韋璩與部屬,一齊入寶林寺請慧能到曲江城大梵寺講堂深說法要,韋刺史以及官屬同僚善男信女聽了,豁然開悟,都歡喜讚歎說:“太好,在這嶺南地方,有佛出世,是料想不到的事”!門人法海錄其前後法語,成今所流通的《六祖法寶壇經》。
- Apr 11 Mon 2011 16:59
12.修練傳奇-六祖慧能1
慧能大師(638--713),俗姓盧,先世范陽(今北京市大興縣)人,其父行滔,唐武德三年(620)謫官至新州(今新興縣),居於州治筠城南二十裏之下盧村,與鄉村女子李氏結婚,唐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慧能,有二僧來訪,給他安名爲慧能。他三歲喪父,家境貧困,遷居龍山山麓打柴,靠賣柴養母。有一天,負薪至筠城金台寺(今新興縣城南街縣人民醫院)前,聞有人誦《金剛經》便問此經從何得來,客人告以得于黃梅弘忍大師,並助銀十兩作爲盤費,勸其往訪。他把母親安頓後,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比丘尼無盡藏持《涅盤經》來問字義。慧能說:“我雖不識字,但還能瞭解其義”。尼說:“既不識字,如何解義?”慧能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聞其言,深爲驚異,遂告鄉里耆老,請他居於當地寶林古寺,住了不久,又至樂昌縣西石窟,遇智遠禪師,智遠亦勉其往參弘忍。慧能于龍朔元年(661年)到了黃梅東山東禪寺,忍弘見他,即問:“居士從何處來,欲求何物?”慧能說:“弟子是嶺南人,唯求作佛!”忍弘說:“你是嶺南人,又是葛獠,如何堪作佛?”慧能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葛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弘忍看在旁邊的徒衆太多,他根性極利,不便多談,遂命他隨衆勞動,在碓房舂米。
- Apr 11 Mon 2011 16:57
12.修練傳奇-二祖神光斷臂求法
傳說達摩渡江到少林寺以後,在南京講經說法的神光,曆盡千辛萬苦,想方設法,終於渡過長江,追趕達摩到達少林。神光到少林寺以後,一心一意拜達摩爲師,向達摩求教。達摩在南京雨花臺和神光會見時,神光傲氣十足,極不謙虛。現在神光提出向達摩求教,達摩不知他有無誠心,便婉言拒絕。神光並不灰心喪氣,仍步步緊跟達摩。達摩在洞裏面壁坐禪,神光合十,侍立其後,精心照料,形影不離。神光跟隨達摩九年之久,對禪師的一舉一動,真是心悅誠服。達摩離開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動,神光在跟隨師父從山洞回到寺院。
- Apr 11 Mon 2011 16:54
12.修練傳奇-達摩面壁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離峰頂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個石洞高寬不過3米,長度約有2丈。方方的洞門,正好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洞前有一塊緊湊的小草坪,周圍濃蔭蔽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達摩來到少林寺後,就把這個天然石洞做爲他修性坐禪的地方。 相傳達摩在這個石洞裏,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朝壁,雙眼閉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洞內靜若無人,萬籟俱寂,入定後,連飛鳥都不知道這裏有人,競在達摩的肩膀上築起巢穴來了。什麽叫做"入定"呢?"入定"是指坐禪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惡念、邪念、雜念,外界的一切,對他沒有干擾,這是形容高僧修禪的高度造詣。"開定"後,他就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鍛煉一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後仍繼續坐禪。那時達摩的生活行經是:"上班坐禪,困倦打拳,饑餓吃飯。"這樣,入定,開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西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雲十年)。後來就成爲佛教史上的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