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創作者:鵠章
熟悉儒家思想的都知道,整本《論語》基本上完整地表現了孔子“仁”的思想。所謂的“仁”,在中文裡象仁慈、仁愛、仁義、仁民愛物、仁人君子等,形容一種高尚的待人行為,所以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孔子給人留下了一個做人的辦法,中庸思想。”(《轉法輪》卷二,“不修道已在道中”)《論語》裡那些精闢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言論,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成為中國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部份。但是只要再注意看一下《論語》,在這本孔子過世後弟子們追憶整理的言論集裡,孔子多次提到“道”,例如最具代表莫過於“裡仁篇”中談到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為什麼不說“朝聞‘仁’”呢?整本講“仁”的精神與思想的論述中,竟然冒了個“道”,甚至重要性遠大於“仁”,這位對弟子不談怪力亂神,卻又注疏形而上、玄奧又超常之“易經”的老師,葫蘆裡到底裝的是什麼藥?
在“裡仁篇”同時又有段對話,從修煉的角度不難看出些端倪:
子曰:“參乎!(曾參啊),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是,我懂)”。子出(孔子出去了),門人問:“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孔子很顯然藉與曾參的對話,把“道”的心法說給眾弟子悟一悟。我們知道孔子也是個修道人〔1〕,道家修煉是單傳,過去師父傳法,誰悟性高、根基好,誰得法。這顯然是段修煉對話,只是這個曾參很可能不是個大根基之徒,明明告訴他“一以貫之”,竟然用了“忠”與“恕”二個概念來描述老師的道。如果白天知道了忠、恕二字的內涵,晚上死了都不後悔,這未免太小看夫子之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