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8.

問:據你看當時是什麼制度的社會呢?
 
答:佛經中的資料記載,當時國王每年有一固定的日期,在自己的田地裏舉行親耕儀式,人民都在替他耕田。這與婆羅門的法典規定的靠自己勞動為生的首陀羅人要以勞動向國王納稅的條文相合。根據我國古代譯師的註釋,「剎帝利」的原來字義是「田主」。從這個線索來推斷,似乎「種姓」制度開始完備地確立的時期,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而到了釋迦牟尼時代,在新興的國家裏,情形又有所演變。根據佛經的資料,當時的商業很發達,有相當規模的陸運和航運的商隊,商人掌握著雄厚的經濟力量。例如把一座林園送給佛的大富商須達多,他有力量以黃金布地和拘薩羅的王子比富;手工業也很發達,有細密的分工,自由經營的小工商業在生產上佔重要地位;當時有了納稅的自由農民,有佃農。可以設想,在吠舍人和首陀羅人混合種族的新興國家裏,剎帝利可能不是領主,而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印度在西元前一千年間已經有了鐵器,到這時期,鐵製農業器具更已普遍使用,農業上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當時的經濟情況下,封建領主的割據,是不利於商業、手工業,特別是農業的發展的。歷史證明,統一興修水利和灌溉系統是促成阿育王統一印度的重要原因。雖然阿育王是佛逝世二百年以後的人,但是佛在世時,人們就有「轉輪王統一天下」的理想。佛幼年時,他的父王和國人曾期望他做轉輪王。佛雖然捨棄了王位,但是他也推重轉輪王這樣的理想人物。「轉輪王」思想,實際是反映著當時一般人要求有一個中央集權政府來代替領主割據的願望,這個要求和願望必然和種姓制度發生衝突。
 
39.問:釋迦牟尼和婆羅門、剎帝利的關係怎樣?
 
答:釋迦牟尼是公開宣佈反對婆羅門教義的,所以一生遭到婆羅門攻擊的事很多。但是也有不少婆羅門教徒和學者改變了原來的信仰而歸依了他。婆羅門人受了佛教的刺激,就有了《摩奴法典》的出現。這部法典一方面固然是為了維護種姓制度,一方面也可能作了一些修正。在《摩奴法典》裏攻擊佛教的文句雖不明顯,但後出的《述記氏法論》則把攻擊佛教的態度明白地表示出來。至於佛和剎帝利的關係,你知道,佛是出身於剎帝利種姓的。當時佛所遊化的那些國家的國王們,如摩揭陀國的頻毗娑羅王,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等,都是他的信徒和有力的支持者,後來阿育王更大弘佛法。應當說,新興國家的剎帝利對佛是極其尊重信仰的。值得注意的是,佛經中提到四姓時,改變了原來以婆羅門為首的次序(即婆羅門、剎帝利、吠捨、首陀羅),而把婆羅門放在剎帝利之後,這是違反傳統習慣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貶抑婆羅門地位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rossworld 的頭像
    crossworld

    穿越神佛世界濟世網 - 社團法人中華九天玄女文化推廣協會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