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我們這雙眼睛能看到的東西,遠比看不到的少嗎?
- Apr 10 Sun 2011 17:18
11.科學與物理-202.視而不見
- Apr 10 Sun 2011 17:16
11.科學與物理-201.精神力量戰勝癡呆
您知道嗎?宗教修煉等靈修活動的精神力量,可能戰勝老人失智症呢!
- Apr 10 Sun 2011 15:49
11.科學與物理-200.人類基因之迷的啟示2
三.人類疾病的根源
- Apr 10 Sun 2011 15:48
11.科學與物理-200.人類基因之迷的啟示1
二月十日世界日報報導了人類基因研究的最新進展:“去年完整的排列出人類基因次序的科學家,對基因圖譜進行初步分析研究發現,人類基因數目少得出奇,只有三萬個,只比果蠅的基因一萬三千六百個多出大約一倍。此外,人體有數以百計基因是來自人類遠祖數百萬年前感染的細菌,而它們的基因就此寄存下來。”最後提到“專家藉此了解在人類演化過程中,各種基因如何變化及導致一些突破性的進展,使早期脊椎動物得以演化成為人類。”這段話卻涉及了當前科學的一個誤區,也是多數讀者所不知的.
- Apr 10 Sun 2011 15:45
11.科學與物理-199.你相信你的眼睛嗎?
《列子﹒湯問》裡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講的是兩個小孩問孔子到底是早上的太陽近還是中午的太陽近。其中一個小孩認為早上的太陽大所以近,另一個小孩認為中午的太陽熱所以近。博學的孔子因裁決不了而遭到兩個小孩的嘲笑。其實,月亮也有同樣的情況,剛升起地平線上的月亮大而圓,顯得近一些。
- Apr 10 Sun 2011 15:39
11.科學與物理-198.弦論-微觀空間的數學證明
在上一個世紀中, 物理學致力於兩個重大理論,一是試圖描述微觀世界過程的量子力學,一是可用來計量宏觀世界的廣義相對論,由於各種原因,該理論還不夠完善可靠。量子力學不涉及引力問題,其大部分講的是一種概率;而相對論的等式表示的是無限性,簡而言之,就是“黑洞”。此外,該理論還有另外一些缺欠。科學家們很久以前就試圖將其納入涵蓋一切的理論中,以便描述宇宙過程。
- Apr 10 Sun 2011 15:37
11.科學與物理-197.心靈心理學基礎實驗簡介:他心通功能(Telepathy) (下)3
在他心通實驗的八晚的夢境記錄中,都顯示出夢境報告與實驗目標的一致性。雖然夢境並不完全吻合作為實驗目標的繪畫,但卻明顯具有相似之處。此外,信息發出者A對實驗目標的心理感受在統計意義上顯著傳達到S的夢境中,從而使S的夢具有與A的心理感受相似的情緒特點。
- Apr 10 Sun 2011 15:36
11.科學與物理-197.心靈心理學基礎實驗簡介:他心通功能(Telepathy) (下)2
在第四晚的實驗中,實驗目標是一幅拳擊比賽的繪畫。畫中的兩名男子正在兇猛酣戰,周圍的觀眾咧嘴笑著觀看比賽。搭配物品是一隻皮質拳擊手套。第一個夢中,S報告,“有很多人……有很多活動在進行……人們在說話……他們穿戴有些奇怪……”第三個夢中,S說,“我在看岸邊停的車被撞擊。有輛車被撞凹並撞到其它車上,都撞碎了……大海開始衝擊汽車並把它衝回……海浪洶湧擊打著車……”雖然畫面不同於實驗目標,但畫中描繪的緊張情緒在夢中突顯。第四個夢中,S又說,“象個黑色的皮鞋,男式的……”第五個夢中,S說,“有對峙的兩方……爭吵……”S 睡醒後的最後一次提問中,S 指出“夢裡有很多人……夢境具有競爭性……有撞擊……破碎……我可能在享受欣賞夢中的暴力,夢中的暴力很令人興奮……”S對實驗目標的猜測是“一種與暴力,毀壞,侵犯有關的東西……一種獨立的,強勁的生物……描繪力量的東西……你可以說是自然原始的方面,而不是人類加以文飾的方面……”。
- Apr 10 Sun 2011 15:34
11.科學與物理-197.心靈心理學基礎實驗簡介:他心通功能(Telepathy) (下)1
蒙特格﹒奧爾曼博士的他心通實驗記錄顯示:被試S的夢境顯然受到了與信息發出者A心電交流的影響。A所在的房間距S有98英尺之遙,二者沒有任何途徑進行語言或行為交流。當實驗者蒙特格﹒奧爾曼博士用儀器檢測到S處於快速眼動睡眠(REM)時,便通過一個單向電鈴叫醒A。A於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實驗目標上以試圖影響S的夢境。為了使A對實驗目標所表達的的主題和情緒具有更鮮明的感受,每副作為實驗目標的繪畫都搭配一套物品。例如,描繪拳擊的繪畫配有一隻皮質拳擊手套,描繪一個打傘的日本人避雨的繪畫配有一把東方小傘。S的REM結束時,實驗者用雙向傳呼叫醒並詢問S:
- Apr 10 Sun 2011 15:32
11.科學與物理-196.心靈心理學基礎實驗簡介: 他心通功能(Telepathy) (上)
他心通指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不通過語言或行為的交流而洞悉他人思想的功能,也被稱為心電感應。日常生活中,熟識親密的人之間相處時,常有“我知道你在想什麼”的感受;然而,此類感受似源於基於生活經驗的推理分析,到底其中是否攙雜著神秘的心電感應,大家便不得而知了。我們不妨看一看專事超感知覺研究的心靈心理學家們如何探討這一課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