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個假說:鮮卑石室可能是山洞,而非石砌建筑物;
  第二個假說:烏洛侯國當在嫩江流域,著重從生態特點上立論,根据“其土下濕”、“多豕,有谷麥”,當為嫩江平原的農業部落,不可能是大興安岭以西干旱草原上的游牧部落;
  第三個假說:烏洛侯西北的鮮卑石室,有可能即嫩江西北的嘎仙洞。
  為了在文章發表之前再作一次努力,1980年1月19日,我再次赴嘎仙洞,考察嚴冬季節古代人類在洞內的生存條件。嘎仙洞地處北緯50度38分,東經123度36分,又當大興安岭北段岭脊頂巔東麓,最低气溫可達攝氏零下52度。我在洞內作記錄,鋼筆水并未凍,估計有零上18度。人類在洞內過冬沒有問題。這次進洞,用兩三個小時查遍洞內各個角落,并未發現石刻字跡。
  同年6月,我又第三次赴嘎仙洞,如果在石壁上部找不到石刻字跡,就挖開石壁下部,在被埋沒的地下深處,徹底查找。6月4日進洞,挖了不到半米深,發現有手制的灰褐陶片,和帶有打制痕跡的石片。這些地下遺物表明,古代确有人類在此生活,可能是鮮卑人的歷史遺跡,下層或許是一個更古老的石器時代人類學的寶庫。我決心下次再來發掘,從其它方面尋找實物証据。1980年7月30日下午,大約3時30多分,我請了兩位史學界友人一同來到嘎仙洞。我們一邊說著一邊靠西側洞壁往里面走。三人并排,沒走多遠,就在我左側不足1尺遠的洞壁花崗岩表面,有凹道映入我的視線,像個“四”字!我右側兩位友人目光立時聚過來,“是!四字”。我們看出下邊還有“年”字,上邊還有“太平真君”等字,下部又看出有“歲七月”,第二行,第三行……左邊一片影影綽綽全是字。這些字句正是《魏書.禮志》所記那篇祝文的內容。鐵一般的事實証明了嘎仙洞就是拓跋鮮卑祖先居住的“舊墟石室”。1537年前鮮卑人的遺跡,竟藏在這不見天日的深山老林里。
  今天,就在此刻,重現于世。我叫大家“快來照相!”記錄下這“千載難逢”的一瞬。
  北魏石刻在嘎仙洞內西側石壁上,距洞口15米,這時才發覺這里是一塊經過修琢的扇形平面,祝文即刻在這塊平面上。字大如拳,漢字魏書,隸意濃重,古朴剛健,蒼然可辨。刻辭豎行,共19行。通高70厘米,寬120厘米,全文20 1字。后經國家文物局派著名碑帖專家張明善來此親手傳拓,終于卒讀。首行“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廿五日”為《魏書. 禮志》所未載。其余字句略有出入,乃魏收修《魏書》時所改動。洞內留下的石刻祝文才是原始檔案,它訂正和補充了《魏書》之記載。
  嘎仙洞北魏石刻乃公元443年我國北部邊疆大興安岭地帶最早見于人類文字記錄的民族史跡,實為我國与世界的稀世珍寶。這一發現証實,我國古代民族鮮卑人自古以來就居住在此,至少從那時起他們就同中原有密切的聯系,從而解開了歷史學界千百年來對鮮卑族發源地大鮮卑山的千古之謎。中國歷史地理學泰斗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和第四冊,均据以修訂再版,在大興安岭北段赫然標上了“大鮮卑山”!

(http://www.dajiyua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rossworld 的頭像
    crossworld

    穿越神佛世界濟世網 - 社團法人中華九天玄女文化推廣協會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