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是很苦的,特別是在常人看來不但很苦,簡直就沒法堅持下去。但許多修煉人能夠一生堅持下去,除了厭世離俗、追求完美的生命境界這顆寶貴的“道心”之外,修煉中的“樂”和古往今來其他修煉人的修煉事蹟也是激勵修煉者不斷精進的強大力量。
對韋應物來說,歸隱田園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樂趣:有時放下作官的事情,投身到田園耕耘的農家生活中去。早上太陽出來照著茅草房,田園生活培養人簡單質樸的品行。雖然沒有錢,酒還是有喝的。看到種植的莊稼都長得很好,高興地仰起頭來對著蒼天感嘆自然的慷慨施捨。與一般老百姓一起早出晚歸,作事的風格與官衙裡完全不一樣。有時到南邊澗水旁砍伐一些竹子,晚上從灃水東面回家來;卸任回家後,不用再擔心俗世瑣事的糾纏了。居住的地方也很偏僻,盡情地遊玩嬉戲,用不著考慮時間的早晚。有時追逐野兔一直跑到山坡上,有時順著“赤澗”一路捕魚。意氣風發時高歌一曲。經常把北面的窗戶開一開,不至荒疏了詩歌等文墨方面的事情。[18]
韋應物在他的詩中記述了一些他看到或者聽到的修煉故事,用以鼓勵自己精進不懈地修煉。他親自見過一個無名僧人,他稱之為“上方僧”,就住在附近山上的“藍溪寺”裡。“上方僧”住在空無一人的林中山寺內,卻從來不燒過夜火,有時一個人晚上到寒冷的泉邊去汲泉水。他獨自一人呆在“藍溪寺”裡,至今已有三十年沒有下過山了。他記述了一個道人修道時,“靈貞”下來試他的道心,在他睡覺的地方用一根頭髮懸了一塊千鈞巨石。道人不驚不詫,一直在石下睡了十三年,最後終於成道。韋應物認為這是為了使後世弟子道心“精堅”。同一首詩中又說到三弟兄一起在深山裡的茅草房中“讀仙經”修道,仙人變為白鹿來引誘,兩個弟弟忍不住去和鹿玩,哥哥獨自堅持誦讀,後來成道。那時兩個弟弟仰天大哭,方知“一失毫釐”而丟掉了“千萬年”難遇的機緣。這兩個傳說的情節都很簡單,簡單到有點象專給小孩子看的童話,但韋應物卻鄭重其事地用長達20句的七言詩記下來用以自勵。是的,心裡有“真”的人自然堅信其真,心裡無“真”的人也就不認“真”了。韋應物用以自勵的還有一些有名的神仙故事,其中包括“西王母”和“漢武帝”的故事。[19]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裡說的“本性”還不是人的真正生命最原始的天性,而只是世世代代後天熏染、業力包裹和扭曲後而呈現出來的“人性”。但要改變它已經是非常非常的難了。要改變一個人的本性,真正地讓人“洗心革面”、“脫胎換骨”,只有修煉才能作到。韋應物早年浪蕩,行為不撿,甚至犯罪而不伏法,本性可算不好的了。但一當省悟、決心修煉,最終竟能拔地而起、成為後人尊崇的對象。特別是自宋代起,人們對他的品格評價甚高。他的兩句詩,“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范仲淹嘆為“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聖矣”,視為聖人之言。[20]
後人一直相傳的是,他“為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焚香掃地而坐”[5]。他最後修為到了哪一步,我們無從考查。但他曾在一首詩中說自己已經名列“仙爵”[21]。從他的品格和為人來看,我們相信他說此話時絕非妄言,而是心中有數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