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從小就是個有孝心的孩子。父親對他很慈愛,並經常教導他說,“人子不知醫,古人以為不孝”。他便牢記心頭,暗中到處查訪良醫,希望學一手好醫道,作個孝子。在公元661(或660)年,當他才十一、二歲時,便令人驚訝地碰到一個遠遠超過他期望的絕好機會:在長安遇到了曹夫子。曹夫子名元,字道真,自稱是京都的人。他能象扁鵲那樣從遠處觀望人的氣色,清楚地透視人的五臟六腑;還能象華佗那樣作開胸洗腸一類的大手術。根據他收王勃為徒後講述自己的師承,他實際上是《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直系傳人。該書是上古秘籍,由歧伯傳給黃帝;黃帝往下傳時又經過了53個傳人才傳到曹夫子手中。在這53個傳人中,就有第三十六個傳人扁鵲,並由他首次釐定了原書章句;還有第四十六個傳人華佗。曹夫子雖然醫術高超入神,但他小心謹慎,很少有人知道他。他和王勃見面時輕輕地拍了他一下並說道,“無欲也”。王勃再次向他下拜,誠心作他的徒弟。這件事情家裡的親人也沒讓知道。曹夫子教他《周易章句》、《黃帝素問》、《難經》,還有“三才六甲”、“明堂玉匱”等等,一共學了十五個月。分手時他對王勃說,“陰陽之道不能隨便向人講,針灸技藝不可隨便傳授給別人;不要得意忘形地顯示自己,應當不露聲色地自我提高”。王勃遵照師訓,自己悄悄地又學了五年,終於“有升堂睹奧之心”,最後“鑽仰太虛,導引元氣”,覺得自己身體中的污穢全都沒有了,內精澄明,因此產生了放棄常人生活、修成神仙的願望[10]。
有了上述六年多的由醫入道的修為,可能是因為修出了內視臟腑的功能,王勃開始覺得“人間齷齪”、世人不潔[12][14],因而產生了厭世離俗的情緒[17][18],聲稱“已厭人間”[19],嚮往幽居避世的修道生活[6][14]。加上有時修道的朋友來講一些神奇的故事[5],有時自己也夢中與仙人同遊[6],愈發增加了對去俗離塵、沐浴煙霞的神仙生活的嚮往[14] [17];當時的道士又喜歡服食“石髓”,認為吃了可以幫助飛升,也弄得他心裡痒痒的[8]。他也知道自己的思想和現實生活是有矛盾的。他在20歲時寫的《遊山廟序》中說,自己常學仙經、博涉道記,但事奉尊長和親人就必須要去求衣食,而作官又會被名利所累,最後把真性和先天的根基毀在常人社會中[16]。但他畢竟是個道心堅定的人,相信自己“自得會仙家”[9],下定決心“清貞靜一,保其道”,不顧世間得失“抱直方而守道”,直到“安真抱樸…全忠履道”[19][21],因為他已經認識到“夫神明所貴者,道也”,“道”才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所寶貴和追求的[20],並且深深地感到“道”是高不可測的[23]。以他20歲左右的年齡,加上才華出眾,正是搏取功名、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他卻看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認為修道是“上策”而“圖富貴”是“下策”[28]。如果一個人年事稍長,經過了許多生活的坎坷和搓磨後回心向道,那是一件自然而不太難的事,但一個風華正茂的大才子要放下世間得失而堅心於道,實在是極其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