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它是鮮卑族最東北的一部,原始遊牧區在今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之間。據《魏書》記載,拓跋鮮卑有先祖石室,北魏第三個皇帝(世祖太武帝拓跋燾)曾派人前去先祖石室祭祀祖先。一九八○年內蒙古的考古學家在嘎仙洞的石壁上,發現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四四三年),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敝等人到嘎仙洞祭祖的祝文石刻,與《魏書》記載相符,解決了北魏先祖石室的具體地點問題。它的發現,也證實了拓跋鮮卑起源很早,先祖毛可上溯到二千年上下,毛是這一地區部落集體的首領。
嘎仙洞地處大興安嶺北段,石洞口高十二公尺,寬十九公尺,洞南北深九十二公尺,東西寬二十七至二十八公尺,穹頂最高處達二十多公尺,這個洞可容納數千人。大石洞的中央有一塊不規則的天然石板,下面由一塊大石頭托起,似一石桌。洞內有斜洞和小耳室,這個小耳室可能是部落儲藏物品或部落首領居住地,而大石洞則是部落成員生活和議事的地方。在大石洞距洞口十五公尺的西壁上,是著名的祝文石刻。石刻原被苔蘚覆蓋,字跡很難被人發現,經洗刷後,才出現石刻全文。刻辭為豎行,共十九行,每行十二至十六個字不等,全文共二○一個字,刻文為漢字魏書。它證實了嘎仙洞就是北魏先祖石室。在這個洞內,還出土了不少陶片、石器、骨器和牙角器等,應是東漢時期的鮮卑遺物。出土物中石鏃、骨鏃較多,而且製作均較精細,說明在嘎仙洞生活的鮮卑人以狩獵經濟為主,過著「射獵為主」的原始部落生活。
拓跋鮮卑部落不斷發展,大鮮卑山以及嘎仙洞,終於無法滿足他們發展的需要,所以到毛傳五世至第一推寅時,開始率眾離開大鮮卑山,向呼倫貝爾大草原遷徙。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