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民族南遷的歷程,先是舉眾離開大興安嶺,西遷至呼倫貝爾草原,到達額爾古納河上游的依山盆地。在此草原、丘陵與山谷中,經常發現鮮卑墓地。如陳巴爾虎完工墓群、滿洲里市西的扎賚諾爾墓群以及海拉爾市南伊敏河流域各地發現的墓群等,是拓跋鮮卑從大鮮卑山西南遷至呼倫貝爾草原的遺存。這些墓地證實了第一推寅率眾「南遷大澤」的史實。這些墓地的發現和發掘,是鮮卑考古的開創。由於他們是陸續遷出,所以,墓葬的時代並不是同一時期的。完工墓是早期古老的森林叢葬習俗墓葬,反映了拓跋鮮卑當時仍處於部落社會。扎賚諾爾墓出現了不同於叢葬的樺木棺和單人葬,甚至出現了男女合葬墓,這反映了個體家庭開始出現,大家族部落組織開始走向解體。他們以狩獵為主,但已出現了原始農業。在扎賚諾爾墓中出土了狩獵紋骨板,是他們當時生活的見證。但這時是母系氏族社會晚期,因為從墓葬的形制、隨葬品來看,男女還沒有明顯的區別,婦女也沒有脫離主要生產。墓葬中出現規矩銅鏡、如意紋錦和木胎漆器奩等,這既反映了拓跋鮮卑與中原的密切關係,也說明這裡墓葬的年代當是東漢時期。
在扎賚諾爾墓葬中,出土了飛馬紋動物形銅鎏金帶飾,證實了《魏書‧序紀》記載一段史實:「古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這種飛馬形的飾牌,即是鮮卑人信奉的古神獸!在鮮卑族南遷遇到沼澤地,部族面臨滅亡的關鍵時刻,是這個神獸從天而降,帶領他們走出了沼澤地,實現了他們南遷的夢。在內蒙古和中國東北地區,凡鮮卑活動過的地區,都出土了這種「飛馬紋」的銅鎏金帶飾和包金鐵帶飾。現藏於內蒙古博物館的屬東漢時期、出土於扎賚諾爾墓的飛馬紋鎏金銅帶飾,馬作奔馳狀,鼻端有角,帶雙翼,應是文獻中所載引領拓跋鮮卑南遷的神獸。出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討不氣村,屬北朝時期的包金神獸紋帶飾,其神獸的形象也與文獻記載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