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似乎沒有留下談論自己修煉層次和感受的專題詩文,但從他的《巽公院五詠》這幾首題詠詩中,我們仍然可以管窺到一些修煉層次的體現:“結習自無始,淪溺窮苦源。流形及茲世,始悟三空門。華堂開淨域,圖像煥且繁。清冷焚眾香,微妙歌法言。稽首愧導師,超遙謝塵昏。”(《淨土堂》)結合上下文以及其它詩中所談現象,這裡的“華堂開淨域,圖像煥且繁”應為天目初開時的表現,能看到圖像了,但還不能自由選擇觀看的對象;“寂滅本非斷,文字安可離。曲堂何為設,高士方在斯。聖默寄言宣,分別乃無知。趣中即空假,名相誰與期。願言絕聞得,忘意聊思惟。”(《曲講堂》)此處“願言絕聞得,忘意聊思惟”是心靜不擾、耳無所聞,已達“忘言”而“思維”還勉強能感覺得到的高境界;“發地結菁茆,團團抱虛白。山花落幽戶,中有忘機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萬籟俱緣生,窅然喧中寂。心鏡本同如,鳥飛無遺跡。”(《禪堂》)此處“團團抱虛白”即“虛室生白”,而“忘機”與上面的“忘意”皆指“忘言”,可互相佐證。“心鏡本同如,鳥飛無遺跡”則是外塵不染、心靜而能定深的形象描述。這裡描述的境界,在以往的修煉法門中已經是相當高的層次才能體驗到的了。[12]

修煉的層次主要表現在心性的提高上,超常的體驗(即所謂“宗教體驗”)只是心性標準的表征之一。一個人心性的提高必然會反映到他的言行上來:守真、行善、戒“貪嗔痴”和忍苦,這些都是言行的標準。柳宗元自己也說,“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乎物外而恥制於世者,則思入焉。”佛法博大精深,包容萬有,但凡有志於掙脫物慾羈絆,不願為世俗桎梏的人,都會認同佛理、皈依佛法。這也是他自己修佛的原因。[13]

作為刺史,他為柳州人民作了好些“公益事業”。比如他在柳州的柳江邊親自種了許多柳樹,又在柳州城西北隅種了兩百株良種甘桔,這在刺史一類地方官中確是罕見的。這些小事雖然還不足以載入史冊,但他確曾有過兩件感人至深的事蹟垂名青史,令後人乃至今人讀之動情。[14]

就在柳宗元調任柳州刺史時,劉禹錫也調任播州。柳宗元認為播州太苦,簡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劉禹錫上有老母在堂,因此不忍心老人去那裡吃苦。但如果其母不隨劉禹錫同往,則可能是母子永訣。因此他上書皇上,請求把自己的柳州刺史位置與劉禹錫交換,讓劉禹錫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為成全朋友孝行而自願去那“非人所居”的地方受罪,而且可能是終身出不來,其崇高精神確實令人感佩。由於柳宗元的請求,加上碰巧還有其他大臣也去說情,最後終於把劉禹錫改調到連州,柳宗元仍然去柳州任職。這件事不但載入史冊,而且後人編輯唐人詩集、寫作者簡介時也經常把這件事寫進去。[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rossworld 的頭像
    crossworld

    穿越神佛世界濟世網 - 社團法人中華九天玄女文化推廣協會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