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也是中國公認的四大發明之一。當今世界文化的傳播、信息的交流不能不歸功於中華先驅者們的豐功偉績,從漢牛充棟的圖書館,到色彩繽紛的藝術畫廊;從居家懸掛的名人字畫,到學生手裡的教材。紙已經成了人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品了。它的使用範圍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各種色彩、各種厚度、各種款式的紙張、繪畫、書法、書刊、畫報、報紙、包裝、生活用紙、紙板等等應有盡有。紙的功用越來越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紙,現今的人們會怎樣的生活。可是它的最大貢獻還並不在於此,而是它承載了古老的文化,使我們有機會覽史觀今,汲取先人有益的思想與智慧,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奠定基礎。
一、紙的發明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的我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裡談到“紙”的起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可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制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與發展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在還沒有紙的古老社會,人們為了表達思想或記載一些要事,而產生了“結繩記事”的方法。到了商、周時代文字已經成熟,可還不曾有紙, 人們就想出了各種記錄文字的辦法。他們起初是把文字鐫刻在烏龜的腹甲和牛、羊等動物的胛骨上。刻在這些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甲骨得來是很費事的,刻字也不方便,所以不久也即遭淘汰。春秋戰國以後,又開始使用新的記載文字的材料--簡牘和縑帛。簡牘是幾種東西的總稱。把竹子、木頭劈成狹長的小片,再將表面刮削平滑,這種用作寫字的狹長的竹片或木條叫做竹簡或木簡,較寬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牘或木牘。我們通常所說的“學富五車”就是指那個人裝了五車竹牘,現在比喻知識淵博。縑帛是用蠶絲織成的,往往一部書就寫在一卷縑帛上。但這兩種載體以攜帶不方便和價錢太貴而遭遺棄,但畢竟都起到了記載史實的作用。
到了西漢時期,有一種介於絲和紙之間的過度替代物叫“赫蹄”。“赫蹄”在西漢時期的皇宮中已經使用。應劭《風俗通》中說:“赫蹄,薄小紙也。”由於赫蹄是做絲綿時的副產品,所以原料有限。
中國古代是神傳文化的歷史。隨著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紙的出現也就成了一種必然。蔡倫是東漢造紙術發明家,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東漢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公元116年蔡倫被封為龍亭侯,人們就把他發明的紙稱為“蔡侯紙”。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是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為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後漢書》有關蔡倫造紙的記載主要取自劉珍的《東觀漢記》。劉珍和蔡倫是同時代的人,應當可信。
紙的發明帶動了文化的傳播。造紙術逐漸傳入東南亞及西方社會,從而推動了世界的文化歷史,中國進入了紙承文化的歷史時代,誕生了許多著名的著作、詩詞歌賦、經典小說、佛道理論。也就是說紙的發明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