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宣紙的製造過程中採取如下步驟:宣紙的主要原料:青檀皮、蕘花(雁花)、鳳梨葉、草木灰、竹子、馬拉巴、稻草、栗樹糊等。一、 取青檀木、雁皮等樹皮,搗碎,加入草木灰等蒸煮。二、 將蒸煮過的樹皮等原材料放於朝陽的山坡上,日曬雨淋,使之自然煉白。三、將樹皮等原料碾碎、浸泡、發酵、打漿、加入樹糊後調和成紙漿。四、用抄紙器將搗好的紙漿手工抄制成紙張。五、將抄制好的紙張放置於陽光下曬乾。

此外,明代的宋應星在他的《天工開物》卷中還記載竹紙製造方法。古時以竹子造紙之步驟如下: 1. 斬竹漂塘: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3. 舂臼: 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 盪料入簾: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盪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 覆簾壓紙:然後將簾反覆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複盪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濕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幹:將濕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幹。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濕紙逐張貼上焙幹。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在造紙的過程中,使用的輔助手段有很多,最基本的為蒸煮與漂白兩種。蒸煮的作用為去除原料中的雜質,以便取得纖維;漂白的作用為去除其中的色素。

不同紙類採用不同的原材料和不同的造紙方法,但其基本原理是不變的。中國曆代都有代表其技術精熟的紙品。比如唐代的五里紙、六合箋、薛濤箋。五代的澄心堂紙、十色箋。宋代的布頭箋、廣都雙流紙、宣紙、金栗山藏經紙。元代的柬紙。明清的玉和紙、連史紙。近代的玉版宣、羅紋宣、蟬翼宣等。五代時由南唐後主李煜設官局監造於澄心堂,供其詩詞書畫之用。此紙造於歙州和池州(今安徽歙縣及貴池),原料是楮皮,其特點是極其潔白、表面平滑如玉版,受墨性強,紙質厚重、堅韌。製造時特別之處,是抄紙時間一般在冬季,以臘月敲冰水配製紙漿。梅堯臣曾有詩句來讚頌澄心堂紙:“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舉廉勻割脂。焙幹堅滑若鋪玉,一幅百金曾不疑。”(《宛陵集.答宋學士次道寄澄心堂紙百幅》)。

造紙工藝的複雜性不僅說明在這一過程中所應採取的步驟,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古人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rossworld 的頭像
    crossworld

    穿越神佛世界濟世網 - 社團法人中華九天玄女文化推廣協會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