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辰光,大運河由西向東,從常州城的西門、南門到東門,繞城而過。近城的沿河兩岸,自然而然便形成了熱鬧的街市。老西門旁邊有個大水關,大水關裡面是城裡的內河,大水關外面便是大運河,這裡有一座高大的石拱橋--新橋,再往西就是懷德橋。新橋到懷德橋這一段大運河的北岸沿河灘,那時已經是非常鬧熱的花市街了。花市街在乾隆年間改名為篦箕巷。為啥要改呢?這裡還有一個故事哩!
要說篦箕巷的來歷,就得先講乾隆皇帝下江南。乾隆皇帝下江南,先後六次來到常州。有一次,他一路微服私訪、打扮成一個珠寶商,悄悄地進了常州城,第三天才摸到博學鴻詞劉綸家裡,把個劉綸嚇了一跳。乾隆連忙叫劉綸不要聲張,也同他一樣換了便衣、手搖摺扇,無拘無束地一同上街逛逛。他倆走到武進縣和陽小朋友縣交界的甘棠橋上,看到南大街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店家、生意興隆。又見一群小孩手舞足蹈地高唱:「甘棠橋頭對鼓樓,木梳篦箕擺首頭;源源客船運河來,都在花市靠碼頭。……」
乾隆皇帝聽不清他們唱的是啥東西,便問劉綸:「這些小孩唱的是什麼?」
劉綸說:「他們在唱山歌。意思是說常州的篦箕木梳很出名,運河中來往的客船,都慕名在花市街停靠,上岸購買梳篦呐!」
「哦!」乾隆皇帝說:「花市街在什麼地方?一定也很熱鬧囉!」
劉綸答道:「花市街在老西門外大運河旁,是西門的水陸交通要道、熱鬧得沒話講。如果皇上高興,我明天同你到那裡去白相好嗎?」
乾隆皇帝笑咪咪地連連點頭說:「好!好!」
乾隆皇帝明朝要去花市街,這個消息不曉得怎麼會當天夜裡就傳到了陽湖縣縣官的耳朵裡。這位縣官老爺認為拍馬屁的機會來了,第二天天未亮,就點齊了縣裡大小官吏,帶了衙役、捕快、跟班和吹鼓手等等好幾百人,浩浩蕩蕩開到西門,在花市街上一大路擺開陣勢,準備大張旗鼓接駕。給他這麼一來,把整個西門外頭的空氣都弄得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