笈多王朝於五世紀末年驟衰,至六世紀初而呈分裂之勢。這些自立、割據的各勢力之中,雖有矢志重建統一國家者,卻多未能立即實現,直至七世紀前半,始由戒日王(Harsha‧西元六O六~六O七年在位)完成統一。
戒日王原屬東旁遮普(E.Punjab)塔納斯瓦(Thaneshvara)的土王普夏布提(Pushyabuti)家族,祖父一代曾與摩揭陀後期笈多王族的王女結婚,使其地位稍為提高。其父乃普拉巴迦拉‧瓦爾那(Plabakara Valna),母為雅紹瑪娣(Yashomati),兄拉芝瓦爾那(Rajvalna),妹名拉芝修黎(Rajyashri)。戒日王出生於五九一年前後。
其父普拉巴迦拉‧瓦爾那時代始稱王,並擊退了自西北侵入的外族扶那(Funa,即匈奴),在西印度也獲勝。此外,他父親更把妹妹拉芝修黎嫁給了毛佉黎王朝(註:Maukhari,以曲女城Kanyakubja為中心)的格拉巴伐爾曼王(Clahar Valman),藉此與東鄰的強大勢力維特親密關係。於是到了七世紀初,塔納斯瓦王國發展成一個重要的國家。
西元六O五年,父王逝世後,由兄拉芝瓦爾那繼位,然而拉乏瓦爾納和毛佉黎的格拉哈伐爾曼,卻在一次與西孟加拉地方伽烏拉國國王射香伽(Saosanka)的戰役中被殺。因此,戒日王乃於六O六年,以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繼任為塔納斯瓦及毛佉黎二王國的統治者。
戒日王一方面與伽沒路(Kamalrupa)國王締結同盟,一方面對四方用兵,以圖印度之再度統一。即位不久,他擊敗了東印射香伽王為兄復仇。但在南方,因受阻於查魯奇亞王朝(Chalukya Dynasty)鼎盛時期普拉凱辛二世(Pulakesin II)的勢力,以至於無法渡過那爾馬他河,進窺南印。戒日王於是將首都移至北印中心地方-曲女城(Kanyakubja),並以之為中心,勢力擴展到孟加拉地方的恆河流域地帶-包含卡提瓦半島的西印度方面。總之,戒日王已統治了北印的大半,完成了笈多帝國崩潰後印度再統一的偉業。西元六四一年,他還以摩揭陀國戒日王的稱號,派遣使節到東亞的大國唐朝,兩國開始正式建交,這亦是其勢力鼎盛的另一明證。
戒日王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武人,在文化方面也曾使笈多帝國的隆盛再現。他為表示對學問,藝術的重視,曾給予保護。國王本身也是一個文藝作家,據說以宮廷為主題的「瓔珞記」(Latna-vali)、「喜見記」(Puryadarshica),根據佛教傳說所撰寫的「龍喜記」(Nagananda)三齣劇曲,相傳都是出自戒日王手筆,而這些都是印度文學史上不朽之作。受到戒日王達成統一事業為題材的歷史文學作品,年代雖然記載的不清楚,但有關宮廷生活與軍事、宗教等的記載,卻俱屬上乘史料。「戒日王傳」是一部文藝作品,不能列人嚴密歷史學著作之中,但是這類傳記文學的出現,卻巳開啟了人們注重現實世界與個人活躍事蹟的端倪,顯示一種印度未曾有的新社會、新文化的傾向。
在宗教方面,印度教正式接受濕婆神崇拜是在笈多王時期,而日後戒日王卻又成為佛教的熱心支持者。相傳這是因為成為寡婦的妹妹拉芝修黎,為一熱心的佛教徒,精通正量部的教理,對國王的信仰發生影響之故。戒日王於境內各地廣建寺廟、設休憩之所、捐獻、保護學僧、禁止肉食,致力於佛教的保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