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為求佛教經典,朝拜聖地而留學印度,即正值戒日王時代,頗受國王禮遇。玄奘在他所撰的「大唐西域記」中,對於戒日王統治下的印度政治、社會情勢記述甚詳。據說每隔五年在普拉雅加所舉行稱為「無遮大施」的大規模慈善集會,盛況空前,由印度各地聚集的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等僧侶以及民眾達五十萬人以上,戒日王亦率二十個小國王出席,以各種財寶佈施。他不論是對「四姓籍」(Caste)或各個宗派,均以寬容而慈惠之心待人,對民眾之請願亦無不傾聽,玄奘盛讚其為偉大的君主。
西元六四七年,戒日王逝世,印度的統一乃急速地崩潰,遂又陷入各勢力分立的狀態。混亂的情勢延續數世紀,再一次的統一則要到十二世紀末,由入侵的回教徒所完成的,因而戒日王所統一的國家之瓦解可說是印度古典時代的結束。
戒日王統一印度實具有重大的意義。為紀念其統治,始自六O六年的「戒日王」紀元,在戒日王死後仍在北印盛行;國都曲女城,此後數世紀之間,成為志在統一印度的各王進軍的目標。
印度史各時代的君主,無不以統一全印度、保衛印度使其不受外敵侵略為職志。因此產生了統治全印度理想帝王-「轉輪聖王」的思想。
結語
古代印度的偉大帝王,除了矢志於軍事的發展,以作為大征服者實現其統一國家的夙願外,同時也致力於學術文化的保護。這是由於印度社會的傳統理念認為,促進印度的統一,與其依靠戰爭行為,不如倚恃知識行為。因此,每一個大君主都在宗教、文藝、藝術等各方面,以發展印度古典文化為最高理想,積極地提倡學術文化,因而宮廷中,詩人、藝術家、思想家等人才輩出,文化大為興盛。
此外,宗教思想亦非常發達,這些實現國家大一統的大君主們,為配合統一政策,對於各種宗教都予以保護,像超越種姓制度社會差別待遇的佛教、肯定社會階級存在的婆羅門教等,都待以國教之禮‧然而他們並沒有特別優惠某一個宗教,在各個宗教統一勢力之下,這種廣泛吸取各教教義,以誇示王權的傳統宗教政策,使得各宗教能並存而發達。
然而,印度的一統帝國卻多極快滅亡,主要原因乃在統一體制之不徹底。換句話說,古代印度的統一國家,直轄的地方僅限於中央部分,其他各地都只保持封建的宗屬關係而巳;而其政治結構,亦難稱之為中央集權國家,因此,偉大帝王的出現雖一時達到政治的統一,畢竟只是短暫,不過它對文化統一性的加強方面貢獻相當大。
(http://www.dajiyua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