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台宗
北齊慧文禪師讀大智度論「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之偈時,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創一心三觀之法門,傳於弟子慧思,再傳智顗,行法華三昧時,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名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處而大悟,乃入天台皈宗法華,判五時八教,以開智解。這就是天台宗的由來。
此宗所依的經典為法華,修行的方法是觀心,因此就有次第三觀和一心三觀之法的產生。所謂次第三觀,是以從假入空觀的二諦觀,和從空入假觀的平等觀為方便,而進入中道第一義諦觀為究竟。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說「三智在一心中得」,可見一觀則三觀具足,故稱之為一心三觀。我們要注意的是,既然一觀即具足三觀,何必又分次第?因為次第三觀是一心三觀的方便;一心三觀是次第三觀的究竟。大乘心地觀經的觀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永處纏縛。」由此可見觀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說修那麼多的觀太麻煩,這是怪我們的根性太差,執著的習氣又太深厚,為了成就我們修習的方便起見,不得不如此。好比說,修空觀,破見思惑;修假觀,破塵沙惑;修中觀才能破無明惑。修觀的方法和治病一樣,病情複雜,治療的手續就不能簡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三觀,也是可以的。
修觀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紹的以外,還有止觀。所謂止,是止息妄念;觀,是反觀自性。但為了便於學人修習起見,又分為三止三觀。所謂三止,即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和息二邊分別止。至於三觀,即是空觀、假觀、中觀。但修止亦應兼觀,修觀亦應兼止,這樣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見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觀而破,這是修觀的妙處。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聖,必須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由此看來,實在太不簡單,也不如念佛方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