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度,許多人馬上就會聯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這個人剃著光頭,上身赤裸,皮膚黧黑,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架木製紡紗機,他一有空就紡起紗來。他走到哪裡,都會引起一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群信徒自願跟隨著他。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國大黨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德﹒甘地。
甘地出身於印度一個古老的家族。在印度這個等級森嚴、種姓界限分明的社會,這種優越的出身使他有機會到英國接受高等教育。這種教育使甘地認清了印度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屈辱現實。他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於是,還在國外時,他就開始從事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大學畢業後他在南非作律師。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膽識和堅強的意志使甘地不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師,還成了印度僑民反對種族歧視鬥爭的領導人。因此,當他回到印度時,便順理成章地成了民族獨立運動領袖。
印度是一個有悠久宗教傳統的國家,佛教和印度教的影響十分深廣。這兩種宗教教義繁複,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它們都反對任何暴力,主張以忍讓和和平的方式解決一切爭端。甘地是一個虔誠的教徒,篤信教義。因此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爭取印度民族獨立解放的方式,叫做“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包括兩部分內容:“非暴力抵抗”和與英國殖民者“不合作”的態度。具體內容有:辭去英國人授予的公職和爵位;不參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會;不接受英國教育,以自設的私立學校代替英國統治者的公立學校;不買英國貨,不穿英式服裝,自己紡紗織布;不買英國公債,不在英國銀行存款,等等。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1930年的“食鹽進軍”中達到了高潮。這一年,英國殖民當局制定和頒布了食鹽專營法,壟斷食鹽生產,任意抬高鹽稅和鹽價,引起了當地人民強烈不滿。甘地號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鹽,自製食鹽,以此抵制當局的食鹽專營法。此時已是60歲出頭的甘地身體力行,帶領一群人,從印度北部阿默達巴德城修道院出發,步行向南,到海邊煮鹽。一路上,日曬風吹,蚊叮虫咬,甘地卻毫不介意,沿路向群眾宣傳,發表演說。經過24天的徒步旅行,到達海邊時他的隊伍已有上千人。
心裡。
- Jul 20 Fri 2012 15:29
32.“聖雄”甘地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