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是在20年代逐漸從保守立場轉向浪漫主義的。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他在序言裏猛烈抨擊了古典主義的種種清規戒律,主張自然中存在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藝術題材,並且提出了美醜對照的審美原則,從而使這篇序言成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宣言。他的劇本《歐那尼》的上演,標誌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他的一系列劇本都是與古典主義的規則針鋒相對的,例如《瑪麗蓉·德·洛爾墨》(1831)歌頌了平民出身的青年狄傑和妓女瑪麗蓉的愛情;《國王取樂》(1832)寫平民姑娘愛上了喬裝的國王;《瑪麗·都鐸》(1833)裏的王后愛上了寵臣,而《呂伊·布拉斯》(1838)裏與王后相愛的竟是一個僕人等等。
與此同時,他出版了不少詩集和小說。其中有同情和支持希臘民族解放鬥爭、富於異國情調的《東方集》(1829),描寫家庭生活和內心感情、對貧苦受難者表示同情和憐憫的《秋葉集》(1831),歡呼七月革命和歌唱愛情的《黃昏歌集》(1835),諷刺富有階級、宣揚慈善主義的《心聲集》(1837),以及企圖在精神上引導民眾的《光與影集》(1840),這些詩集的內容涉及政治、哲理、祖國、家庭、愛情和雜感等種種題材,同時注重對詩句形式和語言的革新,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他的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1829)呼籲廢除死刑,《巴黎聖母院》(1831)將醜陋但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與道貌岸然但殘酷卑鄙的副主教弗羅洛進行美醜對照,更是家喻戶曉、人所共知。
雨果支持1830年的七月起義,並且隨著七月王朝金融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採取了與現實妥協的態度。他於1841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被路易·菲力普敕封為法蘭西貴族院議員,並被授予“法蘭西世卿”的稱號。他一方面活躍於政治舞臺,另一方面大女兒新婚不久和丈夫一起划船時在湖中淹死,他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所以將近10年沒有發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