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的生活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幸運許多,但他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終生對殺人的刑場抱著極端厭惡的態度。一八五七年,托爾斯泰遊曆歐洲,在巴黎他目睹了一次死刑的執行,這天給他留下終生不忘的記憶,也使他對死刑的看法永遠確定了。他在日記中記到:“粗大、白皙、健康的頸脖和胸膛。他吻過福音書,接著便接受死刑。不可思議!……斷頭台使我輾轉不能入睡,左思右想。”後來托爾斯泰還回憶到此事:“行刑的慘狀暴露出對現代文明的迷信是站不住腳的。目睹身首分離,頭顱和屍體砰然一聲落進棺材,不光是我的大腦,而且整個身心都領悟到,任何鼓吹現代文明的合理性的學說,都不能為這種行為辯護。”“我所聽到的關於死刑的一切議論,全是惡毒的空談,不管有多少人聚在一起殺人,不管他們如何自我標榜,殺人終究是殺人,而且這種罪惡就發生在我眼前。我到場,沒有進行干預,就是支持和參與了這一罪行。”這個事件對托爾斯泰的影響是終生的,在此後,托爾斯泰便致力於完善他的非暴力學說,並且更堅定了他的基督教信仰——一種愛與仁慈的信仰。在托爾斯泰生命的後期,他撰寫了許多反對死刑與屠殺的文章,包括《我不能沉默》、《不許殺人》,還有他去世前所寫的最後一篇文章《有效的方法》,也是反死死刑的。
(四)《福音書》:心靈的歸宿
有一本書,對他們兩人都起著終生的影響,而且是他們精神上的共同支柱,這就是《福音書》。一八五零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押往鄂木斯克監獄服刑,途中在托博爾斯克,遇到幾位十二月黨人的妻子,贈給他一本《福音書》,這也是服苦役期間唯一可以隨身攜帶的書,從這個時候起,這本《福音書》成為他生活中的指導,陪著他走過三十一年的人生旅程,直到他離世。每每遇到生活中的疑惑,他便翻開這本《福音書》,認真思考、閱讀,從中尋找答案,《福音書》也激發了他完成偉大事業的信念,象書中耶穌所說:“不要攔我,因為我們必須去實現偉大的真理了。”
在托爾斯泰晚年,他曾說:“我一生受到兩個重大有益的影響:一是盧梭的影響,一是《福音書》的影響。”托爾斯泰經歷了一個對宗教從懷疑到堅信的過程,當他完成《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後,他卻陷入了思想的極度混亂,他迷惘,不知方向,正是《福音書》給他指引了他的探索之路,他沉醉於《福音書》的研究,並開始重新翻譯,甚至拒絕參加盛大的普希金紀念像開幕大典。從此,托爾斯泰開始了他人生曆程的第二個春天,他關注著人類全體的命運,也試圖去尋找人類前途的方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