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贊曰。第九摧諸外道德。具四無畏摧諸外道。令生正信云起淨心。 經。轉妙法輪度人天眾。 贊曰。第十繼佛宣揚德。於資糧等五位轉其四位二不退法輪。如本法華疏辨。 經。十方佛土悉已莊嚴。 贊曰。第十一嚴淨佛土德。關閉一切諸惡趣門淨土之義。如本無垢稱疏。 經。六趣有情無不蒙益。 贊曰。十二利他不虛德。梵云底利瞿尼多。此義譯為傍生。梵云那麗多。義譯云餓鬼。亦云閉戾多。梵云末奴沙。義譯云人。天趣.修羅。那落迦三趣之名及六趣義。如本法華疏。善知根性而於五道以現其身。善巧方便力現形說法。其見聞者無不蒙益。由能成就四種法故。能化眾生皆蒙利益故。思益第一云。一常求利安眾生。二自捨己樂。三心和忍。四除憍慢。 經。成就大智具足不忍。 贊曰。第十三自利具忍德。成智自利。大忍具三。即由與彼七大相應故皆名大。或復大智即智大性。具解二空故。然瑜伽攝異門分云。大智者經無量劫修名為大智。即七大性中時大性也。故知忍名為大亦同於智。又釋。如智度論第六言。大忍成就者。以等忍法忍此二增故名為大忍。具足即成就義。有多復次。或可。成就是得。謂得勝品名之為大忍。故彼論釋云。此二忍增長名為大忍。又解。今言具足即具三忍。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然準無盡意經。即由具足大忍能成就大智。彼經云。修四忍具足智慧。一於求法時忍他惡罵。二不避寒熱風雨等。三隨和上阿闍梨行。四於求法時忍空無相。準此即應以下釋上大智所以。 經。住大慈悲心有大堅固力。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