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圈裡的一個傳說
學術圈裡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日本學者來中國講學,提出“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卻在日本、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引起了眾多中國學者的不滿,然而這曾經是一個事實。對佛經的研究我們落後於日本,在少數民族文字的突破上,也遜色於歐洲。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到“文化大革命”,風雲迭起的政治運動又擾亂了科學研究的進程,停滯不前的不僅僅是一門敦煌學。
改革開放後,國家重新重視起敦煌,1983年撥款支持成立了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期望它能夠對內團結學者、開展研究,對外加強交流與合作。20年來,在學會的努力推動下,研究敦煌學的學者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梯隊陣容,在文學、語言、音樂、舞蹈、體育這些領域的探索,也遠遠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999年,學會組織編寫的《敦煌學大詞典》出版了,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敦煌學的專科詞典,由一百多位中國學者花費十幾年的心血,對敦煌學百年研究的成果所做出的一份總結。如果說我們曾經痛失了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又痛失了時間,那麼現在幾代學者奮力前行,為的是追回失去的一切。
恩恩怨怨都是百年前的往事了。今天,各國學者因為共同的研究課題互相探討、往來的機會越來越多。國外專家向我們討教中國古代寫本的修復技術,而在對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裡,美、法、日等國的專家也功不可沒。在英國的一項國際敦煌學項目中,專家們決心調查清散落在全世界的敦煌遺書,然後在電腦上用三維動畫模擬製作出來,讓任何對此感興趣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對這些資料加以利用,而不必再像我們的前人,為翻看一卷文書不得不遠渡重洋。
另一些千年前不曾出現過的現象困擾著今天的敦煌。這裡的天空下起了酸雨;五月的一次強烈沙塵暴竟讓能見度達到了零;千佛洞裡精美絕倫的壁畫在歲月流失和氣候的變化裡開裂起皺……此時的敦煌像一位經歷了無數風雨坎坷的老人,希冀子孫能給他帶來一絲安寧與撫慰。他正在等待著……
轉載自新生網(http://www.dajiyua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