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0年前的人類:玉器上打孔的鑽頭僅有0.07毫米
(http://www.epochtimes.com)
如果把含山凌家灘出土的玉器放在顯微鏡下細細觀察便可發現,5300年前的人竟能用直徑不超過0.07毫米的鑽頭在玉器上鑽孔打洞。如此高科技的工藝是誰創造的?
人民網3月12日消息,負責凌家灘出土文物發掘和研究工作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敬國教授披露,前不久,台灣考古學家陳啟賢教授特地帶來一台經過改制的立体顯微鏡,對凌家灘出土玉器的制作工藝進行研究。在50倍顯微鏡下,張、陳兩位教授觀察到編號為M29﹕15的玉人(身高7.7厘米、肩寬2.1厘米、厚0.8厘米)背后有一隧孔,其制作工藝相當高超,即使是在高科技時代的今天,也屬“高難動作”。据張教授介紹,這個隧孔的制作有點類似于我們今天打通隧道,是經過7道工序才鑽出來的。制作者先在左邊用垂直管鑽鑽一個直管孔,繼而在直管孔上略偏一點的地方鑽一個管孔,再在這個管孔上斜打一個管孔,然后用同樣的方法從右邊鑽。待兩邊的孔打好后,再在中間斜鑽一上孔,兩邊的孔就貫通了。在顯微鏡下,張、陳兩位教授還清楚地看見管鑽時的玉芯至今還留在管孔內,經測量,玉芯的直徑衹有0.05毫米。這令張、陳兩位既震驚又激動﹕“管鑽玉芯的直徑是0.05毫米,說明當時用來鑽玉的管鑽直徑加水和琢玉砂的最大直徑不超過0.07毫米。誰也不敢相信5000多年前竟已擁有如此高超的科技工藝水准,它向我們展現了原始科技文明向現代科技文明的沖撞。”
玉鐲
几乎每一件凌家灘出土玉器都顯現了5000多年前的高科技水平﹕編號為98T0807(4)﹕1的玉鐲內壁有2道寬0.5厘米的斜弧面,在顯微鏡下可以看50條細陰線平行排列在弧面上,就像50根整齊排列的頭發絲﹔編號為87M15﹕38的玉冠?偃z閃石所制,器頂端呈“人”字直角,“人”字兩側向上卷成透空圓周,“人”字中間鏤孔,底部呈長方形,上刻3條槽線。把它放在顯微鏡下放大200倍,可看到槽線兩邊的切邊平整光滑,沒有一點缺口,最上面的凹槽斷面呈圓周弧形,圓弧底非常光滑,弧線非常流暢……它們充分說明當時的切琢工具非常銳利,硬度至少在6度以上,同時也擁有高速旋轉的傳動機械,就像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高精密度的車床等一類機械裝置。
張教授興奮地說﹕“在立^顯微鏡下,我們看到了另一個高新技術的世界,即在5300年前,人們對玉器材料已有獨到的認識,并能用他們靈巧的雙手在不同硬度的玉材料上創造出許多神話般的千古之謎,創造了我們衹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神奇的高新技術,而這一原始的、神奇的技術完全可以與現代技術相媲美。但是,這樣的高度文明是誰創造的呢?外星人?還是凌家灘先民?目前還是待解之謎。”
另据新華網北京2001年11月23日消息,你能想象5300年前的中國人就能磨制出指甲般大小的精美玉器嗎?它薄得讓現在的人不敢触碰,生怕弄碎,它的珍貴價值連考古專家都不敢輕易評估。
玉喇叭
考古專家張敬國日前向記者展示了最近在安徽凌家灘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玉器圖片。其中一枚玉喇叭直徑衹有1.7厘米,高度為1.2厘米,喇叭壁薄如紙。現在,它被裹在棉花里,沒人敢去稱它的重量,怕弄碎了這無價之寶。
凌家灘遺址文化距今5300至5500年,自1998年以來已發掘了2250平方米,占總面積的八百分之一,出土玉器近千件。張敬國說﹕“凌家灘如此集中地出土玉器,這在考古史上是十分罕見的。且玉器種類之多,造型之美,制作之精,是中國其他任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所不能比擬的。”
更令人震撼的是先人高超的技藝。一些玉器的硬度達到7度(最高8度),孔壁上摩擦痕跡規整、平行,而非亂痕。這必須由鑽頭高速旋轉,且有琢玉砂均勻附著才可能形成。所以張敬國推測凌家灘人已使用金屬鑽頭,遺址上厚大的坩堝片也是金屬冶煉的例證。
凌家灘人制玉的石鑽是中國20世紀考古的重大發現之一。它一端粗,一端細,呈梯形。專家推測,這樣的構造使得鑽孔中心在高速旋轉過程中不至于偏离或晃動,表明當時人們有可能已經認識到离心力的作用。
更多玉器圖片請見含山凌家灘文化遺址網頁: http://www.ch.ah163.net/ljtzt/index.htm
(http://www.dajiyua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