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讖謠的傳播
既然讖謠是古代預言家、方士及方士化的儒生和政客為了各種目的所製作的,那麼他們一定會通過種種途徑令其流傳,並讓它披上神秘的外衣,以吸引公眾的注意,引起他們對未知命運的關注。讖謠傳播主要有五種形式,一是兒童傳謠,二是銘文石刻,三是題壁展示,四是僧道傳謠,五是典籍傳播。下面逐一分述如下。
兒童擴散
讖謠最主要的傳播形式就是通過兒童之口進行擴散。人們普遍認為兒童天真無知,他們所傳的謠諺必非出於自撰,肯定出自天意。流傳甚廣的熒惑降地為童以傳謠的觀點,就是這種思想的表現。楊慎《丹鉛總錄》卷二指出:“史謂童謠乃熒惑星為小兒造謠。”於是方士、儒生、政客等,便大量製造讖謠,通過兒童之口散布出去,以造成一種天意使然的架勢。
亡周童謠
西周宣王時,在都城鎬京(今西安西南)的大街上,有一群兒童邊走邊喊:
厭弧箕服,實亡周國。
恰巧宣王的車馬從這裡經過,當他聽見“實亡周國”時,心頭猛地一緊,當即下令將街上賣厭弧箕服的全部抓起來殺掉,然後憂心忡忡地驅車回宮了。原來,厭是野桑樹,弧是射箭的弓,厭弧也就是野桑木做的弓;箕服,箕是一種草,服是裝箭的袋子,箕服就是用箕草編的箭袋。宣王以為童謠所指是那些賣厭弧箕服的人,他們的弓箭將會滅掉周朝,所以盡殺之。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