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趣歷史畫面/手腳洗了沒 馮玉祥要檢查
百年前的中國內憂外患,西方攝影師隨洋槍大砲進入中國,攝得首批珍貴影像紀錄。今晚將在公視「世紀旋風」系列第一集「一九四九前的中國」重現歷史性的關鍵時刻、並反思辛亥革命的意義。
「一九四九前的中國」由法國導演Ahmed Lallem製作,從清末西洋人拍攝的清末上海街景、紡織廠裡的童工起始。涵蓋一九○○年北京使館區被民眾包圍長達五十五天、洋人架起蛇籠安檢往來華人等真實紀錄。長約五十五分鐘的紀錄片,一筆帶過辛亥革命;而以大量篇幅著墨於革命後,軍閥割據、國共內戰、日軍侵華等動盪不安的紛擾。
片中有逗趣的一面,像被稱做「基督將軍」的馮玉祥,練兵前,會親自檢查軍隊士兵手腳是否洗乾淨,要求士兵練唱聖歌。也有血腥的一面,如南京大屠殺及槍斃共黨人士的場景等。有國父疾呼大家「要警醒、警醒」的救國演說。有蔣夫人宋美齡在美國眾議會以英語演說爭取外援的歷史鏡頭。也有渺小如螻蟻的難民在日軍攻進上海時,集體倉皇逃生的情景。
當中,還有一段美國史迪威將軍組訓中國突擊 隊的彩色影片,是由得過四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美國名導約翰‧福特拍攝。
不過,片中呈現的史觀傾向中共的「成王敗寇」。片中,毛澤東溫文儒雅、滿懷抱負;對照蔣介石屠殺異己的武夫形象,如天壤之別。受邀解析「一九四九前的中國」紀錄片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認為,此片呈現了一九九○年前後西方人普遍的觀點,基本上依循了中共的主流論述,侷限在國共鬥爭,而欠缺蘇聯介入等國際視野。
黃克武認為,本片對國共成敗逆轉的關鍵─西安事變的著墨也不多。近年,隨著大陸改革開放日久,兩岸學者對蔣介石的評價逐漸由負面轉向正面,毛則反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被解讀為「走回蔣想走的路」,辛亥革命的功與過更是當代史學界激辯的課題。此片將在今晚十時播出至十一時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