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平道與五斗米道之異同
太平道與五斗米道雖同為東漢晚期道教的兩大宗派,但彼此各有異同。大概來說,太平道一名出於東漢中葉之太平經,五斗米道則由受道者出米五斗而得名。太平道之領袖有張角、張寶、張梁兄弟三人;五斗米道之領袖有張陵、張衡及張魯祖孫三人。太平道發展於東,方,其活動區域以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即今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湖北)為主,而五斗米道則發展於漢中及巴蜀一帶。
至於二者所據之經書,太平道以琅琊人于吉所得神書百卷,稱為太平青領書(即太平經)為主;五斗米道則因張陵自稱受老子秘籙而著成道論二十四卷,而以老子五千言為主。太平青領書乃混合神仙方士、陰陽五行、民間巫術等文獻而成;而道論則依據巴蜀地區少數的宗教信仰,以及融合神仙、法術、陰陽五行之說,參以易理而成。
傳教方式方面,兩者都借為人治病來傳教,且同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於治病時,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而五斗米道遇民有病,便使病者飲符水,或將病者姓名,作三通,揭其中一份於山上,埋其中一份於地下,又沉其中一份於水中,稱為三官手書,祈禱於三官(即天帝、地祗和水神),病癒之後,病者須出米五斗為酬。至其病不癒,則二者皆稱病者信道未深。 於傳教時,五斗米道由祭酒負責,並於各地設置免費旅舍及米肉,任由旅客自由取之,但不能過多,否則會忽染疾病。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