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是古雍州華原人。七歲上學,每天能誦讀一千多字。二十歲左右時,他喜歡談論莊、老及百家學說,也喜歡佛經。洛陽的總管獨孤信,在見了他之後感嘆地說:“這是一個聖童,只怕他器大識小,很難被任用。”後周宣帝的時候,孫思邈以王室多變故的原因,隱居到太白山裡去了。隋文帝輔政的時候,讓他做國子博士。他稱病不起,沒有接受此職。他常常對周圍親近的人說:“再過五十年,應當有一個聖人出世,那時候我將助他濟世救人。”
五十年後,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感嘆他的容貌之年輕,對他說:“看見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實在應當受到尊重,羨門、廣成等神仙確實不是虛傳。”太宗要授給他爵位,他堅辭不受。唐顯慶四年,唐高宗召見他,請他做諫議大夫,他又堅辭不受。上元元年時,他托病請求還鄉,高宗特賜良馬給他,並把鄱陽公主的城邑賜給他居住。當時的名士,如宋之問、孟詵、盧照鄰等,都以師弟的禮節待他。
盧照鄰病了,住在孫思邈的住宅裡,當時庭院前有一棵大梨樹,盧照鄰就為那梨樹作了一篇辭賦。他在賦的序言中寫道:“癸酉這年,我因病住在長安光德坊的官捨裡,這裡的老人說,這是鄱陽公主的城邑。從前鄱陽公主未嫁前就死了,所以她的城邑一直荒廢著。當時的一位處士叫孫思邈,他通曉古今,學盡各種數術。他深諳道家的理論,他的學問深入不二,就像當今的維摩詰;至於推算天文曆法,度量乾坤,則可以與洛下閎、安期先生相提並論。他自稱生於開皇辛酉年,已經九十三歲了。到鄉間去打聽他,人們都說他已經幾百歲了。另外,他和人們一起談論起周、齊的事來,清清楚楚,就像親眼見過一樣。以此為參照,就知他不止是一百歲的人了。然而他耳不聾,眼不花,神採奕奕。可以說是古代聰明博達長生不老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