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子在論“道”中提出了“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三絕,歷代也是爭議頗多,不僅如此老子還進一步講到“絕學無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裡老子告訴修道者,人間所認為的“聖、智、仁、義、巧、利、學”都是私與欲或觀念,是要放棄的,因為第二章已講過了,人的認識與上面的理是反的,只有摒棄一切人之理方可返本歸真。老子接著說:“……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修道不僅要摒棄人的價值觀念,同時還應質樸純真,無私無欲。
在三十七篇論道中,老子談及的完全是與常人社會相反的理,談及了高層次理的真實情況,要修道就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後世人不理解了就說,這是老子以反理以啟發人的思維,甚至還說他的理是“消極、避世”,甚至曲解“功成身退”為一種處世圓滑的老滑頭。這實在令人悲哀。修煉人要修上去就得提高心性升華上去,如果世人所求所想對修道人也是對的那又如何提高呢?所以老子講了無私、無欲、無為。這個無為,就是無人世間的執著,人所追求的我不追求,人所嚮往,我恰恰要放棄,老子形容這種狀態是: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現在明白老子為什麼說自己愚人之心□昏昏悶悶,獨頑且鄙,獨異於人,卻貴在守道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