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代表作—蘭亭集序
王羲之的作品中,「蘭亭集序」可說是他一生中的代表作了。可惜這一件佳作被唐太宗用來殉葬,今日我們看到的已不是當年的原作。
「蘭亭集序」如何能成為「書聖」的代表作?這一幅作品被王羲之孫視為傳家之寶,又怎麼會在傳了七代之後,落入唐太宗的手裡?
「蘭亭」位置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近郊。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好朋友,還有兒子凝之、徽之等四十一人,一到蘭亭舉行修褉儀式。
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叫做「修禊」。「修禊」是古代一種消除污穢的祭祀,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清潔運動。一般多是在農曆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時,選擇水邊,一方面祭神,同時大家也洗洗手腳,據說可排除邪惡不祥。這項儀式從西周就開始了,最初大概只是祭神,後來逐漸增加唱歌、宴會、作詩等節目。再到後來,「修禊」已重在賞玩景物、飲酒作詩,成為士大夫文人的遊戲,祭神、清除污穢的原意逐漸消失。
所以王羲之與好友在蘭亭玩的十分盡興,他們一邊閒談吟詩,一邊飲酒歡樂。玩到最開心的時候,大家要求王羲之為這一次聚會寫一篇序文作紀念,王羲之一口答應了。他那時已喝得有一點醉意,便順手拿起鼠鬚筆,在蠶繭紙上作文章。文章中他描寫風景的優美,好友聚會的歡樂,同時也聯想到人生的短暫和宇宙萬物的變換無常,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感嘆。
「蘭亭集序」全文總共三百二十四個字,字字遒媚勁健,有如神助。王羲之酒醒之後,自己也對這一篇文字相當滿意,他又很用心的照原文重新抄寫好幾遍,但是再也寫不出那樣的書法了。於是「蘭亭集序」成為王羲之的最愛,並珍藏起來,留傳給子孫。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