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選拔官吏時雖然如饑似渴,但他沒有因爲求賢而降低了標準,他是用才幹和賢能嚴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說得很有道理。但後來的一些貪官汙吏卻以此作爲自己任人唯親高裙帶關係的藉口。在正確標準的衡量下,許多有才幹的人被唐太宗納入朝中做臣子,這包括許多原來太子李建成的手下。在李建成死後,東宮集團裏有很多人想找機會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任太宗為敵人。唐太宗卻將這些人看成自己人來真誠對待,根據才幹大小委任官職,從而爭取了許多人爲其效力,魏徵的例子是最好的證明。他的直諫說明他對唐太宗是很感激的。直言進諫說明魏徵是真正的忠臣,不進諫只知道討好皇帝的人才是歷史上常出現的奸佞之臣、誤國之臣、亡國之臣。
太宗也非常重視官吏的個人品德,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選拔更爲嚴格,他認爲地方官是代表國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們的素質高低關係到百姓對國家的態度。他下令,縣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薦,而刺史則由他親手選派。爲了選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將全國刺史的名字等情況讓人寫在了自己寢室中的屏風上面,根據各方面的資訊及時地記錄他們的功過,作爲以後考核的重要參考。另外,地方官還要在每年的年終進京述職,其政績則由吏部全權考核,最後根據平定的等級來決定升級或降級。
除了這些選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還利用了在隋朝便開始實行的科舉考試制度。這使選官的途徑增多了,選擇的範圍也擴大了,爲一般的讀書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比原來的推薦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著衆多新考中的人,高興地說:「天下的良才都來爲我服務來啦!」科舉考試分兩種,一是常舉,定期舉行,一是制舉,由皇帝決定臨時舉行,考中後,原來有官職的人便可以升官,原來沒有官職的由吏部考核之後再授予官職。後來在武則天時期,還曾經舉行過武舉,考步馬武藝,作爲武官選任的條件之一,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戰功的名將郭子儀,便是從武舉中脫穎而出的。
同時,唐太宗又精簡了機構。在隋朝時,中央的官員達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淵建立唐朝後基本上沒有變動。李世民命房玄齡負責調整精簡機構,最後確定官員的編制爲六百四十人,提高了辦事的效率,也大量地節儉了政府的開支。
爲嚴肅地方吏治,唐太宗還依照地理形勢將全國分爲「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然後從京城的高官中選任觀風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獎懲。
唐太宗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且是充分發揮其長處。對於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他們不善於斷案和處理雜務,但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用爲宰相,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而戴胄則相反,他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結果他辦事異常幹練,案子從不積壓,深得唐太宗賞識。 有了正確嚴格的選官標準,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貞觀時期出現了衆多賢良有才幹的名臣。
在西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讓畫師在淩煙閣畫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畫像,這就是貞觀時期的傑出大臣,其中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和杜如晦,還有尉遲敬德、柴紹、李靖、秦叔寶等,連一些有名的畫家和書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閻立本、歐陽詢。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貞觀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燦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