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覽古籍,頗有淺得。道家、儒家、周易、五行是那麼深地滲透在中國曆史之中,而它們雖然表面上各自蔚然成林,但是也是互相縱橫交錯地貫穿在一起的。
這些貫穿在一起的,包括“位”的概念和相生相剋的道理。
“位”的概念在中華傳統文化裡十分重要。“位”就是位置,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物質,有著彼此不同的、屬於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位置、不離開自己的位置才能生生不息。一個生命的位置,就是他的本性,或者說這就是他的生命。
儒家講君子要“柔外而剛中”,這個“中”有內的意思。無論男女,做人要心裡是非分明絕不含糊;但是待人接物、外表的行為一定要溫敦寬厚,對於女人來講就是要溫柔。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做人標準。在古代的君主帝王,因為是天下之人的“中”心,所以對待臣民就要柔,比如自稱“孤家”、“寡人”,對待臣子要謙遜有禮,要以民心為己心,要視臣民為子女。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子的位就是中, 這個中也是有內的意思。孔子的弟子曾參說,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要守住自己的位置才能繼續成為君子,怎麼守呢?君子之本質是剛而直,是陽,屬於一種極至的情況,那麼就用“柔”與“曲”之表來衝和以達到平衡,自身達到這種平衡。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同紋,紋裡,就是外在的、表面的。文質兼備,不可偏廢,才能叫君子。而且二者井然分明,不能內外裡表相顛倒。一個人達到這個標準,那麼人們跟他相處就會因為他剛中而感到值得敬佩、可信,因為他柔外而感到親切。孔子就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因為剛中而“厲、威、安”,因為柔外而“溫、不猛、恭”。
如果有所偏廢,那麼就會走極端。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作為君子,信和義是質,禮和謙遜是表。弟子子路問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回答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