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世界是變化的,而千變萬變只有不離開自己位置的變才是順利的,才能夠“吉,無不利。”而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和控制、平衡著這種變化的因素就是相生相剋的理。“位”被相生相剋所制約、平衡著達到了“和諧”的秩序。

《道德經》自始至終都在表述著這個道理,表述著兩種相對立是如何在這個理的制約之下相互牽制的,並且講述如何符合這個道理。因為《道德經》是用於指導人們超凡脫俗修煉的,他的主要特點就是放棄,放棄是與非,放棄和世間有牽連的一切,從而達到過去修煉人的那種無爭無為的狀態。

而儒家則不然,講述的主要是如何在這個世間做一個符合好人標準的君子、甚至更好一點的聖賢之人。所以如何在這個世間更好地存在就是儒家文化所要達到的一個目標了,就是我們所說的平衡、“和諧”。“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是因為各有其位、各有秉性和自我,和就是自身和諧、與他人和諧、乃至與天地和諧。如何達到和諧呢?盡量做到“柔外而剛中”。對自身是柔外而剛中;對他人是貴人而賤已;對國家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對天地就是敬天畏神。一句話,就是《道德經》裡面講到的“衝氣以為和”。“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相推達到了平衡,自身就成為一個生生不息的小宇宙了。中庸之道,內涵確實很深的。

因筆者對五行了解甚淺,僅知道它也離不開相生相剋的理,和陰陽也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儒醫相通,因此覺得我們古老的五行學說應該和道儒是一體的。希望在這方面有專長的讀者有所指點。

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易經五行,無論如何的柔外剛中還是衝氣以為和,根本目的還是一個,就是修德守德,能夠不離開自己的位置,離開自己位置的人能夠回去,古人認為這是做人的根本目的。生之人為路上行人,行遊於四方而不知歸者,彼何人哉?

在《易經﹒系辭下傳》裡卻有這麼十分傷感的一句話,“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因為下面就是易經裡面如何修德守德的九個卦象。為什麼說他傷感呢?據說《系辭》是孔子撰寫的。觀看儒家諸經典,每每看到孔夫子嘆息道德的失去和推仁行義履行禮的無奈。而老子的《道德經》說得更明白“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根都沒有了,我們還能堅持自己的位置嗎?都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曾經在哪裡了,我們還能回到自己的家園嗎?當我們連回去的願望都沒有了,那我們是無歸宿的浪裡浮萍,還是不知歸的夢中游客?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rossworld 的頭像
    crossworld

    穿越神佛世界濟世網 - 社團法人中華九天玄女文化推廣協會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