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了清除及緩和這種對立局面,明廷採取了兩種政策:一曰宣撫。即採用公開安慰撫卹手段,爭取蒙古諸部首領降服。如封瓦剌、韃靼首領為王,割地給兀良哈部落三衛,勞動部隊。另一方面,為防止蒙古諸部落南侵,採取了積極防禦的政策,即修築長城,增設重鎮。建國第一年,明太祖就把修建長城做為頭等大事,派遣大將軍徐達開始修築居庸關等處長城,前後曆時近一百多年,才完成了明長城工程。永樂以後,明朝更堅定了由高壓轉為防禦措施的決心,所以“終明之世,邊防甚嚴,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裏,分地設守”。而所說的“分地設守”就是所謂的萬裏長城“九鎮”。附屬“九鎮”的邊牆,稱為“九邊”。
  
“九鎮”建置的設立,是明朝所採取的重要防禦措施,是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龐大防禦體系,而工程本身也是古代最偉大的工程。   

(二)昌鎮邊牆修築的基本情況
  
鑑於北京正北、東北、西北三面近塞,蒙古話部和女貞政權屢屢犯邊的實際情況,明朝首先設立了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薊州(駐地三屯營,現在河北遷西西北)太原、固原這九個重鎮,設置年代大體是從洪武到嘉靖年間逐步完備的。
  
由於蒙古南下進攻的重點是宣府、大同、薊州三鎮,所以薊鎮成為九鎮中的要鎮,屏蕃京師的重地,正如《武備志》所述:“薊鎮為京師之左輸,國初宣、遼聯絡鼎峙三關”。為此,明朝對薊鎮防禦機構和要員,一向是謹慎從事,委以重臣。而薊鎮及屬下的昌鎮、真保鎮就形成了所謂的內三關。
  
昌鎮屬薊鎮轄,是由三關的一個重鎮,昌鎮設“總兵(駐昌平)”。昌鎮城牆是內三關城牆的一部分,它東接薊鎮邊牆西首慕田峪,西抵鎮邊城並接紫荊關真保鎮界,全長460華裏,據《武備志》記載,共計有“城堡28,空心敵台25o,守邊墩台169,”另據《畿輔通志》記載:昌鎮“內三關共有關隘79”
  
《方輿紀要》中也有昌鎮中“居庸關有墩寨73、城2、堡3,馬步軍13762員”的記載。由此可見,昌鎮的防禦體系和設施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rossworld 的頭像
    crossworld

    穿越神佛世界濟世網 - 社團法人中華九天玄女文化推廣協會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