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遣唐使



  難波港(今日本大阪)內一派熱鬧的景象,又一支準備渡海前往中國的使團船隊要出發了。四隻巨大的木製帆船依次排列著,每隻船上都能載一百多人,船舷和桅桿上彩帶飄場。
  日本天皇舉行宴會,作歌送行。侍巨們唱起天皇寫的送行詩:
  希望你們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聯翩,
  不日平安歸航!
  船隊在人們的祝願聲中,離開了港口,駛向了茫茫的大海。
  這時候的中國正處在唐代,經濟、文化都很繁榮。日本在646年大化改新後,開始把中國作為學習的榜樣,按照隋唐王朝的政權形式,建立起新的制度。日本全國上下對吸收中國文化非常積極,於是不斷派出大批人員到中國學習,這些人就稱作“遣唐使”。其中正式使節包括大使、副使,有時還有大使之上的持節使、押使、都是日本天皇任命的國家大臣。使團中還有到中國學習的留學生、僧人、工匠等。
  一千二百多年前,要橫渡波濤洶湧的大海並不是容易的事。風暴經常使航船傾覆,或者把它們吹到台灣甚至越南等很遠的地方。但是,大海和風暴阻擋不住中日間的友好往來。唐朝時期,日本一共派出遣唐使十九次。每次少的兩百人,多的有四五百人。
  遣唐使的船隊離開難波港後,先沿著日本海岸航行,最後在九洲北部開始橫渡大海。早期的路線是向北到朝鮮半島附近,經渤海在中國山東北部上岸。後來就直接西渡東海,在中國大陸的揚州和明州(今寧波)登陸。
  遣唐使一到中國,就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和隆重接待。當地政府提供方便交通,送他們到首都長安(今西安)。唐朝的皇帝常常親自接見他們,有時為表示特別歡迎,還令畫師為大使畫像作紀念。
  隨使團前來的留學生大多到唐朝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然後又可以在中國政府機構工作。來學習的日本僧人,也都被派往名山大寺拜師求教。他們成了中國文化的熱心傳播者。遣唐使船隊回日本時,唐朝政府也經常任命中國使節陪同前往,進行回訪。遣唐使團不僅帶回大量的中國文物、書籍和五金百貨,也使中國的文學、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發芽”。
  公元717年間,一位16歲的年輕留學生阿倍仲麻呂,隨著一個五百人的遣唐使團來到了中國。經過五、六年高等學府“太學”中的苦學,他和許多從“太學”畢業的東方和西方的留學生,參加了考試。考試題目很難,想不到他竟捷足高登,以優異成績中了進士。
  從此,阿倍仲麻呂開始在唐朝政府中擔任官職。後來,他被提升為擔任皇帝侍從官的左補闕。唐玄宗還給他起了個中國名字:晁衡。
  晁衡和當時的大詩人李白、王維、儲光儀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他們常常以詩歌唱和,留下許多動人的佳作。似乎在不知不覺中,晁衡在中國已度過了40年。他抑制不住長期深藏在內心的思鄉之情,多次提出回國的要求,最終,唐玄宗答應他作護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國的使節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歸國的消息,長安的詩友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告別宴會。王維即席寫下《送秘書監還日本國》的詩篇。五十歲的晁衡解下心愛的寶劍,贈給中國詩友,也揮毫賦詩:“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憶慈親……西望懷思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這年1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從蘇州黃泗浦啟航,駛往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船隊中還有一位揚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鑑真和尚也和他同行。這位65歲的高僧從11年前接受日本友人邀請,決心東渡日本講學,已曾五次率弟子渡海,但都被風浪所阻,沒有成功。這次是鑑真第六次出海。
  不幸,船隊在中途遇到了大風暴,他們被衝散了。鑑真坐的那條船和其他兩條船各自開到了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下落不明。直到第二年3月,仍然杳無消息。
  晁衡遇難的傳聞傳到唐朝,在南方漫遊的李白非常難過,寫下了《哭晁卿行》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寫出了對詩友晁衡悲切的思念之情。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晁衡的船並沒有沉沒,他們隨風飄泊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公元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倖存者歷盡艱險,回到長安。以後,他又擔任過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職。公元770年1月,73歲的晁衡在長安去世。
  那位鑑真大和尚則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後死在日本。鑑真也把豐富的中國文化,如宗教、建築、雕刻、醫藥等傳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歡迎和尊敬。鑑真曾經居住過的奈良唐招提寺裡,直到現在,還供奉著鑑真大師的在世時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為“國寶”。
  阿倍仲麻呂(晁衡)和鑑真,是八世紀時日本人民如飢似渴學習唐朝文化的縮影和中日人民友好往來的友誼象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rossworld 的頭像
    crossworld

    穿越神佛世界濟世網 - 社團法人中華九天玄女文化推廣協會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