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傳統與起源

清教主義對美國的形成,曾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不談清教主義就無法瞭解美國的文化、政治與社會。

清教主義對之所以遺留有極大的影響,主要是清教徒建設新英格蘭時曾發揮強大的個性與力量。後來的美國人,對於清教徒都有很強烈的緬懷之情。移民及其子孫曾不斷地反問自已:美國人是什麼?每當如此,頭腦就會浮現出新英格蘭的建設,會想到他們的遷移與社會建設,也都該取法清教徒最早的嘗試。

「山上之城」

「你們是世界的光,承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 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新約聖經馬太傳五章,在山上的垂訓)

1920年12月,一批自稱朝聖者(The Pilgrims) 的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輪船到達普利茅斯。這些清教徒就是一批為追求真正基督信徒做禮拜的自由、脫離英國教會、逃避政府的迫害而徙居新世界的人們。他們沒有建設新社會的藍圖,但他們所走的路是純粹追求自己的信仰。而且為追求自己的信仰,不惜與既有的一切權威絕裂,因此又被稱為分離派。

他們以普通的信徒徙居新大陸,而以五月花誓約(The Mayflower Compact) 作為他們建立殖民地的基礎。後來有人發揮清教徒分離主義的一面,如堅持政教分離觀念,被迫離開麻薩諸塞殖民地。另外,建立羅德島的威廉斯(Roger Williams)就是一例。後來許多脫離原來的清教徒社會遷入內陸的團體,也說明這一點。

清教徒主義者的目的,是要建立人類的模範社會,亦即是「神聖的共和國」。麻薩諸塞首任總理約翰‧溫索洛普(John Winthrop) 於橫渡大西洋時在亞貝拉號船上說:這項目的,就是與神默契要建立「山上之城」的使命。若就僅由聖徒們自由禮拜或脫離國家與主教的控制,追求獨立教會這點而言,他們可以稱為分離派。但在共同追求新社會的理想上,他們又願意聚集在一起,共同努力。

清教徒最重視獲救的切身體驗,亦即重視覺醒,以覺醒成為得救的上帝選民。他們還認為,凡是得救的選民都可以生活得合乎神的旨意 因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需不斷的地自我反省。反省自己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是否合乎神的意志。於是清教主義的諸種特性,如個人主義、虔誠主義與道德主義等,會很明顯地表現在自我反省之中。這些清教徒的特質或經世俗化,或其中一部份發展到極致後,就由洋基佬(Yankee)表現了出來。這種典型,見諸於班杰明‧富蘭克林的勤勞、樸素與強調理性。也表現在梅爾維爾(Herman Helville)的想像力。在他小說「白鯨記」(Moby Dick)中,使船長阿哈布將大白鯨看做惡魔的化身,就是一種強烈的道德主義。

清教徒們不僅對各自的靈魂與生活負責,他們還負有一種義務,就是要使所有殖民人們服從神的意志,努力保持秩序。清教徒絕不是烏扥邦主義者。世上有罪惡, 也一定有罪人。而被選獲救的人,就應該對全體負起義務。

這種替全體負責的態度,就發展成美國人普遍熱心公益的精神 。而且在清教徒的社會中,他們認為所有的社會生活單位,如夫婦、父子、家庭、主奴 、市民等等,都是神所賜的契約關係。大家都必須在各自的契約關係中負起各自的責任。 於是受到重視的就是教育的義務了。此事最好的說明就是麻薩諸塞殖民地建立僅僅六年,居民們就在那裡創設哈佛大學。並制定法律,規定各城市設立初級教育學校。移民的子孫繼續在西部各地開拓,也逐漸出現許多有濃厚新教徒氣息的大專學校。這是相當驚人的事實。

清教徒最初所想建設的神聖共和國,因新英格蘭殖民地的發展而成為泡影。同時 母國的清教徒革命也使新英格蘭成為模範的可能性大為降低。但是建立「山上之城」的企圖,終於為後世留下寶貴遺產。

「山上之城」的形象,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更成為整個美國的政治形象。且看第六任總統亞當斯於一八二一年獨立紀念日的一段演說:

「美國是矗立在山上的烽火。 今後亦將永久唯一光輝地矗立著,山下的居民必定舉望此烽火,祈望慈愛的救贖之光。」
(http://www.dajiyua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rossworld 的頭像
    crossworld

    穿越神佛世界濟世網 - 社團法人中華九天玄女文化推廣協會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