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青銅器


春秋時期約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七世紀上半葉。春秋青銅器與西周最大的不同是,西周絕大部分為王臣之器,而現存的春秋清銅器都是列國之器,王式地位的式徵,遺存的青銅器表現的最為明顯。列國國君及其追隨者需要眾多的青銅器來鋪陳自己的宗廟和室家`,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明示自己的身份,當時青銅器的鑄造還是依憑舊式的模式。

春秋中期相當於七世紀上半葉到六世紀上半葉,是列國的青銅器走向興盛的階段,器物的地區特點已確定的顯示出來,部分器物還是沿用以往的形制。從發展的驅勢來看不論形制或紋飾都在給變。

春秋後期為公元六世紀上半葉到五世紀上半葉。這一時期是東周青銅器鑄作最為興盛的時期,列國的青銅業在這時以大達到純熟的地步,雖然發展也不盡平衡,但是整體的水準很高。這時期的青銅器在形制紋飾方面都具有很多的共性,其地域特徵也是明顯的。春秋後期青銅器的器形設計與實用相結合,沒想到固定的模式,因而器物的造型富於多樣式,精奇新巧是時代的風尚。

春秋後期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和以往有著頗大的不同,器物的耳、’足等先做好預鑄件,然後安裝在器物的主體陶範中,澆鑄成整器。由於當時崇尚精緻細入的紋飾,這類紋飾不可每器手雕,而只能採用印模塊範拼合的方式做成整體的紋樣。這類的比較便捷的方法大大的提升了青銅器的升產量。器物部件的預鑄和紋飾使用印模法,使器物的升產規範化,但是這種方法在技術上雖能有效地提高器物的精確度但是這出於印模的裝飾紋樣比較刻板,這就不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器物造型的藝術價值。主要出於突破用陶質塊範法鑄造精巧器物的極限,失蠟鑄造法在春秋後期出現。春秋後期青銅器的紋飾結構雖然異常複雜和精緻,但是主題紋飾的內容則比較單一,在銘文方面也有地區性的特徵。吳、蔡、徐、楚銘文的美化進程更為全面,諸國法行細長體的筆化,偏重於自由流暢,此外更出現一種鳥形和獸形裝飾單字的一部或大部,即所謂鳥書或鳥蟲書。春秋後期的青銅器進入了一個從器物、紋飾到銘文的全面裝飾化的新階段。

參考資料:中國文物精華大全(http://www.dajiyua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