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出家以後的情形怎樣?
答:他父親曾盡力勸他回去無效,只好在親族中選派五個人隨從他一起,這五個人的名字是:憍陳如(Kaundinya, P. Kozfa``a),跋堤(Bhadrika, P. Bhaddya),跋波 (Vaspa, P. Vappa),摩訶男(Mahqnqma, P. Mahqnqma),阿說示(Asvajit, P. Assaji)。悉達多王子和他的侍者們先後尋訪當時三個有名的學者,從他們學道,但都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於是他知道當時哲學思想中沒有真正解脫之法,便離開了他們,走到尼連禪河(Naira`janq現在叫做Lilaian)岸邊的樹林中,和那裏的苦行人(極端刻苦修行的人)在一起。為了尋求解脫,他嘗夠了艱苦辛酸,堅持不懈,經歷六年之久。但是結果徒勞無功,方才悟到苦行是無益的。他於是走到尼連禪河裏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積垢,隨後受了一個牧女供養的牛奶,恢復了氣力。當時隨從他的五個人見到他的情景,以為他放棄了信心和努力,便離開了他,前往波羅奈城(Benares)去繼續他們的苦行。王子於是一個人走到一棵畢缽羅(Pippala)樹下,鋪上了吉祥草,向著東方盤腿坐著,發誓說:「我今如不證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他便這樣在樹下思維解脫之道,終於在一個夜裏,戰勝了最後的煩惱魔障,獲得了徹底覺悟而成了佛陀。
15.問:釋迦牟尼成佛處,現有遺跡留存嗎?
答:釋迦牟尼成佛處,自古稱為菩提場或菩提伽耶(Buddhagayq),那裏的畢缽羅樹,因為佛坐在樹下成道的緣故,得到了菩提樹之名。從此,所有畢缽羅樹都叫做菩提樹。「菩提」就是「覺」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爾邦省伽耶城(Gayq)的南郊。那棵菩提樹在二千數百年中曾兩次遭到斫伐,一次遭風拔,但都重生了新芽,現在的菩提樹是原來那棵樹的曾孫。樹下釋迦牟尼坐處有石刻的金剛座。樹的東面有一座宏偉莊嚴的塔寺,名叫大菩提寺,至今約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附近還有許多佛的遺跡和古代石刻與建築。 1956年印度比哈爾邦省政府為了這個聖地的建設和管理,設立了一個國際性的諮詢委員會。中國佛教協會接受了邀請,指派了兩名代表參加該會。
16.問:釋迦牟尼成佛後的事蹟,可以簡略地談一談嗎?
答:釋迦牟尼成佛的年齡,也有不同的記載,有的說三十歲,有的說三十五歲。此後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歲逝世前,他沒有間斷過他的說法工作。他到處遊行,向大眾宣示他自己證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羅奈城去找離開了他的五個侍者,為他們說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說法,叫做「初轉法輪」 。
- Apr 18 Wed 2012 09:25
二.佛學小辭典-64.佛教常識答問4
close
14.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