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這種說法,只能說明我們主觀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並不能說明唯識的道理,因為照唯識家的說法,也必須先有外界事物才有相分,有了相分,才有見分,換句話說,仍然是根境相合才有識的發生,根與境都是離開識而存在的,倒是識不能離開根境而存在。
答:唯識家主張六識之外,還有兩個識—第七末那識(mana)和第八阿賴耶識(qlaya)。末那意譯為「意」,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它有一個單純的作用,就是恆常不斷地執持「我」的思想。由於「我」的思想,人們在接觸外界事物時,便有愛憎、好壞、是非、彼此種種意識活動。阿賴耶意譯為「藏識」,它能保藏一切事物的「種子」不使失壞。「種子」在這裏是一個借用的名詞,它的實際意義是能力,或者是潛勢力。阿賴耶藏的種子有兩類:一是名言種子,「名言」用現代語說,就是概念。我們前七識所見聞覺知的東西留著印跡於阿賴耶識上面,用唯識家的術語,這叫做「薰習」,好像用香薰衣服,衣服便留著香氣那樣。薰習所成的便是作為潛勢力而存在的種子。二是業種子,就是我們的意識所造的善業、惡業熏在阿賴耶識上的種子。由阿賴耶所藏的二類種子變起現在的五官(根身),外界(器界)以及現起前七識(所以根身、器界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它們是阿賴耶的相分)。這身心宇宙的變起,叫做「現行」(現在的活動)。於是再由現行薰習名言種子和業種子而有未來的身心宇宙的變現。這就是瑜伽系的「阿賴耶緣起論」。
32.問:佛教是不承認靈魂的,但是阿賴耶識可否說是變相的靈魂?
答:佛教內部對這個問題也有爭論,甚至後來瑜伽系的學者也有刪去第七、第八識而只談六識的。但主張阿賴耶緣起論的人認為阿賴耶不是一個常住不滅的東西,而是永遠在遷流變化著的,這與一般靈魂的意義不同。好像遠望中的瀑布,看上去以為是一片白布下垂那樣,把極其急速而微細的遷流變化的阿賴耶識,認作是一個常住不變的「我」(或叫做靈魂)的存在,這是錯覺。這個錯覺,就是末那識。唯識家的目的仍然是破除我執,把有漏(煩惱)之識,轉成為無漏之智。
- Apr 18 Wed 2012 12:45
二.佛學小辭典-64.佛教常識答問63
close
31.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