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瓔珞〕:
 
「瓔珞」又可寫作「纓絡」,是用細繩將玉 飾編織以後,懸于項間及身上的裝飾品,是印度社會很盛行的風俗。凡富貴男女都懸掛此種飾物。如法華經普門品說:「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 之。」故瓔珞非常貴重,此處用為譬喻,凡至心持戒而不毀犯的優婆塞、優婆夷,就如同瓔珞一樣貴重。
 
〔莊嚴〕:
 
所謂「莊嚴」,就是因至心持戒的功德,而 嚴飾了這依報的身軀。因為優婆塞、優婆夷至心持戒,使諸惡離身,故無比莊嚴。
 
戒能生定,「定」就是「禪定」,修禪定能 得三昧,離諸邪覺,具足三昧瓔珞莊嚴。
 
定能生慧,因生慧而覺知聖諦,離諸顛倒, 故能具智慧瓔珞莊嚴。
 
又者,因至心持戒,能使善行不失、惡行不 生,能具足陀羅尼瓔珞莊嚴。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文
 
善男子!若受如是優婆塞、優婆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則能得如是戒果。善男子!優婆塞、優婆夷戒名為瓔 珞,名為莊嚴。其香微妙,熏無不遍,遮不善法,為善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發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況復 一心受持不毀。
 
【註釋】
 
〔能至心持〕:
 
「至心」就是誠至之心的意思,即持戒的心 真誠到了極點。無量壽經上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金光明經上說:「至心念佛。」所以「至心」就是徹到心源,盡心實際的意思。「能至心持」就是以極誠 至敬的心,把持遵守這六重戒,能夠絲毫無違,才是「能至心持」。
 
〔不令毀犯〕:
 
「毀」有二種意義:其一是「破壞」的意 思,就是「壞法」,即直接犯戒。其二是「毀訾」的意思,雖無直接犯戒的行為,但對戒律諸多謗訾。受了菩薩戒的人,既不能破戒,對戒律也不能有所非議。
 
〔戒果〕:
 
這個「戒」字,是專指在家菩薩戒的六重戒 而言。「果」者對「因」而言。因、果前後相續,由前因而續生之法即為「果」,能至心持戒而不令毀犯,自然因此而得戒果。
 
這「戒果」不包括小乘四果及大乘二果,乃 是下文特別指出可以得到的瓔珞、莊嚴、其香微妙、熏無不遍、遮不善法、為善法律、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等專指的這些果報 而言。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酤酒戒第六
 
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 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六重。
 
【註釋】
 
〔酤酒〕:
 
「酤酒」有二種意義:
 
一、「酤酒」者,有買酒的意思。說文史記 -高祖傳內有說「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故「酤酒」是買酒的意思。
 
二、「酤酒」是賣酒的意思。廣雅釋酤,漢 書景帝紀內有說:「夏旱,禁酤酒。」故「酤酒」是賣酒的意思。
 
因此,「酤酒」有買賣酒類的二種意義。普 通也可以寫作「沽酒」。
 
「酒」是能使人迷魂失性的毒藥。人飲酒以 後,不但有損健康,若飲酒過量或飲酒成癖,能使人失性發狂,與殺生無異。故受了戒的優婆塞、優婆夷不能破此戒。
 
原以酤酒為業,現已受戒之優婆塞、優婆 夷,應即改營他業,雖因此失業而危及身命,也不得再以酤酒為業。若家人反對,可聽由未受戒的家人為之,自身絕不可酤酒。
 
【旨意】
 
酒能使人傷身、敗德,甚至亂性、發狂,學 佛之人酤酒,是為殘害眾生,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者,其所受惡果,與第一重戒者然。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四眾過戒第五
 
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罪過。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優 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五重。
 
【註釋】
 
〔宣說〕:
 
「宣」就是宣傳、宣告、宣揚;「說」就是 稱說、道說、傳說。是以語言(含文字、圖畫)方式向外傳播的意思。
 
人有身、口、意三業,其中口業最容易觸 犯,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常突口而出。口業是患苦之門,禍累之始,受了戒的優婆塞、優婆夷宜慎之於口。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罪過〕:
 
「罪」者,是指於佛法中犯了戒、於世法中 犯了法而言;「過」者,是指有心的、無心的、有形的、無形的一切過錯。
 
四眾弟子雖接受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戒法,但仍為凡夫,均有罪過之可能,世間無有罪過者,唯佛陀一人。
 
「比丘、比丘尼」具三義:
 
一是怖魔:一人出家受具足戒,魔宮震動, 魔王恐怖,故謂之怖魔。
 
二是乞士: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眾生, 故云「乞士」。
 
三是破惡法:比丘、比丘尼修戒、定、慧, 破貪、嗔、痴等一切惡法,故云破惡法。
 
比丘、比丘尼因具有以上三義,若宣說其罪 過,即是破壞三寶中的僧寶,是犯重戒。
 
優婆塞、優婆夷,為佛法之外護,若宣說其 罪過,即使生退轉護法之心。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形如大廈 之四支柱,破壞其中一支柱,大廈即將崩塌。
 
若見四眾中之一有罪過時,應於密處勸告 之,勸之不聽,亦不得對外宣說其罪過。蓮池大師說:「不見僧過...白衣之良劑。」故在家二眾尤不得宣說出家二眾罪過。
 
聖人者學而至之。孔子曾說:「三人行,必 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佛弟子見有罪過者密勸不聽,則親近善知識即可,不必強而改之,更不必宣說其罪過。受了戒的優婆塞、優婆夷宜 慎之。
 
【旨意】
 
四眾弟子,交往頻繁,若彼此宣說其罪過, 即足以破壞四眾之和合。故佛制此戒,若犯了此戒,其所得惡果,與第一重戒者然。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邪淫戒第四
 
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 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四重。
 
【註釋】
 
〔邪淫〕:
 
淫,分正淫、邪淫二種。正淫即是合法正式 夫妻行淫,受菩薩戒佛弟子仍可行,但八關齋日不得行淫。邪淫是指與夫妻以外之第三人行淫。即夫不得與妻以外之女子、妻不得與夫以外之男子行淫。如果行淫即 犯了邪淫戒。
 
若遇非夫妻關係之男女,強迫求邪淫,雖犧 牲身命,亦不得與淫。受戒之優婆塞、優婆夷,既不得行邪淫,更不得強迫第三者行邪淫。
 
【旨意】
 
萬惡淫為首,淫欲為煩惱的根本,繫縛結纏 不得出離。故佛制此戒,凡受菩薩戒的佛弟子犯了此戒,其所受的惡果,與第一重戒者然。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妄語戒第三
 
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 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三重。
 
【註釋】
 
〔大妄語〕:
 
妄語分大妄語、小妄語兩種。
 
大妄語是以不淨心,作不實的言說,企圖欺 騙、誑惑、覆隱事實而作出異言。譬如自己尚未至一心不亂,妄稱:「已至一心不亂。」未明心見性,妄稱:「已明心見性。」未得證,妄稱:「已得證。」等等, 這些都是大妄語。
 
小妄語是大妄語之外的一切不實的言說,都 稱為小妄語。
 
妄語有十罪:一、口臭。二、善神遠離。 三、雖間有實話,別人已不再或難以相信。四、智人謀議,常不願其參預。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善言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 憂愁。八、誹謗業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復出為人,當被誹謗。
 
大、小妄語均屬犯戒,唯大妄語屬重戒。故 受了戒的優婆塞、優婆夷既不可說大妄語,小妄語也不可說。
 
方便妄語是若為了救度眾生急難,則不犯 戒。如有人追殺狗子,狗子逃竄入家藏匿,追殺狗子的人問:「你看見狗子嗎?」答:「沒看見呀!」這就是方便妄語,目的是為了救那狗子一命,不但不犯戒,反 而有功德,因發了慈悲心,救了狗子的性命。
 
〔不淨觀〕:
 
所謂「不淨觀」,是行者觀境界不淨之相, 而停止貪欲的一種方法。所以「不淨觀」利于貪著心多的修習。
 
因為修「不淨觀」,能生厭離之心。不但不 再貪著外塵,即這個身也生厭棄。如止觀九說:「如律(註:四分律)云:『佛為比丘說不淨觀,皆生厭患,不能與臭身住,衣缽雇鹿杖害。』」所謂「衣缽雇鹿杖 害」是佛在說四分律後,都到「鹿杖梵志」處,願以所有的衣缽為謝,請鹿杖梵志殺死自己。鹿杖梵志為滿比丘們的心願,連殺六十比丘。所以要修到「不淨觀」, 很為不容易。
 
依智者大師的說法,凡修到「不淨觀」而厭 離的行者,就已經到了「四空處定」的境界了。如「釋禪波羅蜜」卷一下說:「行者於第四禪中,厭患色如牢獄,滅前內外二種色,一心緣空,得度色難,獲得四空 處定,是名無色界定。」所以修到了不淨觀,雖仍在有漏法中,但已是很高的境界了。行者沒有修到這個境界,而虛說:「我得不淨觀。」就是大妄語。至于說: 「我已至阿那含。」那更是大妄語了。
 
【旨意】
 
行者的修為境地,除佛可以證知外,一般人 很不容易證知他人的境界。行者若因而自我炫耀,虛說:「我得不淨觀。」、「我得阿那含。」等偽詞,是自欺而又欺人。故佛制此戒,若違反而破戒者,其所得惡 果如第一重戒者然。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盜戒第二
 
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二重。
 
【註釋】
 
〔偷盜〕:
 
偷、盜、竊三種惡行,意義相近,是乘人不 注意或不備之時,取走其財物。在佛法術語叫做「不與取」。
 
偷盜的人,先發欲而後起思,由思(惑)而 後起行,將他人財物據為己有,以滿其欲。
 
偷盜是不誤而取,即明知該財物是他人所 有,非自身所有,且自身亦無類似財物,是完全的偷盜行為。這就犯了偷盜戒,應得不與取之罪名。
 
〔一錢〕:
 
「一」是指最小的單位,在自然數來說, 「一」是最小的,最大的數則不存在。因為宇宙間,什麼數是最大數,為不可知。故佛常以「無量」來形容最大。
 
「錢」是流通的貨幣,有一定的價值,可以 用來購物活命,故眾生視「錢」為第二生命。若偷盜他人的錢,就是損害他人的生命,等於犯了殺生戒一般。
 
戒法上的「一錢」,是指佛制戒時印度的幣 值。到了唐代的時候,印度的「一錢」合唐代幣值「十六錢」。印度幣五錢,即為唐代幣值八十錢。八十錢在當時可買長衫一件。佛當時的一錢,其購買力可能更 高。
 
偷盜「一錢」就犯了重戒,由此類推,偷盜 財物越多,罪業越重。受了戒的優婆塞、優婆夷若犯偷盜而破此戒,其所得罪報如第一(初重)戒者一樣。
 
「誤取」則不犯重戒,因原無偷盜之心,也 未生欲,更無思惑。故雖有「不與取」的行為,但不犯重戒。然應在自我或他人發現後應即求懺悔,懺悔自己的粗心大意。
 
「同意取」則不犯戒,既經原有人之同意, 即非偷盜,故也不必求懺悔。
 
【旨意】
 
「偷盜」是最不光明正大的惡行,最令人生 厭。因欲心不止,煩惱不斷,是修道的最大業障。故佛制盜戒,以防止受過戒法的優婆塞、優婆夷犯此行為。如果破了此戒,就將被名之為臭、旃陀羅、垢、結優婆 塞、優婆夷了。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重
 

「重」就是「不輕」,在佛法來說,煩惱越 多的人,業障就越重,所以簡稱為「業重」。受過戒的優婆塞、優婆夷而破戒,是原本就很業重,破戒之後,復增業重。重復加重,就會越墮越深。所以受了戒而破 戒的優婆塞、優婆夷,所受的惡報要比沒有受戒的人為重,道理即在於此。
 
「初」是「第一」的意思。就是說,「戒 殺」是優婆塞、優婆夷的第一重戒,破了這條戒的罪報就是第一重罪,所以稱為「初重」。
 
【旨意】
 
眾生生命平等,所不同的只是形體有大小、 官能有繁簡、智慧有高低、體能有強弱而已。若人恃強而凌弱,殺害其他眾生生命,有違佛陀的慈悲精神。所以佛陀才制定「不殺戒」。若受過戒的優婆塞、優婆夷 不遵守此戒而行殺生,不但要失去這條戒,連其他的戒也失去了。因此才會被人稱為臭的、屠夫的、垢穢的、結縛的優婆塞、優婆夷。如犯了其餘五條重戒,也同樣 會如此惡名四布,無人敢近。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優婆塞、優婆夷〕:
 
「結」是繫縛的意思,如前所說是與煩惱相 結合的。因煩惱才結集生死,若無煩惱就不會生「結」。
 
「結」乃成了生死的主因,眾生就是因為有 了太多的煩惱而造諸惡業,被這些惡業繫縛,流轉三界不能出離,如嗜殺生的人與被殺的眾生,就造成了因緣果報相殺的結業,糾纏不清,如被繩索牢牢綑綁了一 般。
 
受了戒的優婆塞、優婆夷,就是要解結,將 原有的結縛一一地解除。若不守戒法而行破戒,豈不又被結縛了嗎?所以被稱為「結優婆塞、優婆夷」。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垢優婆塞、優婆夷〕:
 
「垢」就是「塵垢」,是因身體內排出的黏 液與空氣中的塵埃相結而成身垢,污穢不潔。在佛法中,將身垢比喻為心性上的妄惑,心性本來清淨無染,若被妄惑所污,即成心垢,心垢比身垢更難清除。
 
因為「垢」與「漏」是二位一體的。有垢時 必有漏,有漏時也一定有垢。若清淨的心性,因垢漏流注不絕,則不能生出智慧。智慧不生,就不能解脫出離了。
 
又「垢」與「煩惱」常相結合,這「煩惱 垢」可以結成生死的苦果,有了煩惱垢結的優婆塞、優婆夷就更難出離解脫了。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