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於十界皆顯三德。而且未授二乘佛記。驗知未可同法華部。但就通教對利根者。明三身常辨圓法性。與其二酥談圓不異。既其首題不標般若。部內二處稱方等名。故今判教屬於方等。而此部中得圓益者。自於十界妙證新伊。亦得稱為未曾有事。悉具出現。二此中下須乘戒顯眾益乘戒四句者。一乘戒俱急。二乘戒俱緩。三乘急戒緩。四乘緩戒急。先須了知乘戒體相。且戒論十種。唯取不缺不破不穿不雜。此之四戒雖分定散皆人天因。是今戒也。不取隨道無著智所讚自在隨定具足。以此六種雖名為戒體是三觀。自屬乘耳。乘論五乘不取人天。以其二種雖名為乘不動不出體是漏善事戒所攝。唯取三乘。以此三乘。該於四教。是入理智雖分深淺。皆動煩惱出生死故得名乘也。今以四戒而對三乘。論於緩急以成四句。乘戒俱急者。今之人天來聞法者是。其俱緩者。惡道苦縛莫預此會。乘急戒緩者。今諸龍鬼同集者是。乘緩戒急。著樂諸天嗜欲人等。不預此者皆是其類。復須了知。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從時下集眾序二。初正釋經文二。初對他經前後。二時者下約今經解釋三。初正明此室眾二。初略釋時眾。二信相下明集眾意。即八十壽顯三身常。豈益信相一人而已。故以神力攝諸有緣。令聞圓常得四悉益。言益處多者。豈止一室。此眾聞後在處宣布耳。二眾有下兼明一經眾。正明此室具四種眾。傍兼諸品皆有四眾。句三。初明此經具四眾。影響眾者。古往諸佛法身大士。隱其圓極助佛揚化。為伴奉主。如影隨質似響答聲。四眾名義具法華疏。二此經下明眾與諸經同。此中集天龍與華嚴何異。此品新本既云無量婆羅門眾。又懺悔品信相出城。與無量無邊百千眾生俱往靈鷲。豈皆鬼神。驗知集眾與諸經同。三相承下止常情偏局解。豈以此品舊譯文略。便云止集天龍眾耶。三總瑞下明經部法益二初異法華屬方等。一切世間合該十界。未曾有事悉具出現。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一約能思止。三釋論下引證結。佛所有法皆悉無量。若以有量心慮量之。必當覆溺於疑惑海。是故四佛以三不應止其疑念。二何以下釋止疑三。初釋法性不應二。初明八眾攝菩薩。經列八眾雖已分明。但闕菩薩故約生法權實示之。法性土者。方便實報也。既不居此故不在言。二若凡下明皆不應測性。如來所遊深廣法性。尚過菩薩所行清淨。況復凡小而能思算。二唯除下釋智度不應二。初正釋降佛難測。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因智那知。二舊用下兼示佛所知法二。初古釋可知故無常。言此語者。唯除如來句也。壽量既為智之所知是可思法。驗是無常。二天台下明今釋常智知常。無量常智者。究竟無知方具足知。此知稱性。以全本智成佛智故。既知本性性豈無常。古師不解故以有知而為佛智。乃以所知是無常法。三智性下令比知大用。無知之智既冥法性。法性本用具足發現。現長現短皆名常壽。以全性故。經釋智性。略大用者。以可解故。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分文。二歡喜下隨釋二。初見相歡喜。二從至下默念陳疑三。初明騰疑意。積疑不騰恐成疑蓋。二念釋下正騰所疑。一切功德依壽得住。其壽既促眾德奚為。故皆不疑但念壽短。此覆不騰莫能決了。三而不下明默念意。威尊故默。求決故念。承前可見。六從爾下止疑序二。初分文。二疑蓋下隨釋二。初正止疑三。初止疑意。疑蓋覆心者。五蓋中疑能覆禪慧。須預止者何哉。若未解理心合致疑。既覩威尊是決疑地。儻堅執疑念則觀慧莫開。故須止之令諦心受法。例如等者。疑是見惑能障真諦。斷疑見道方進真修。信相騰疑或權或實。佛止則令自他獲益。二從汝下正止疑三。初大用不應。八十之壽是法界全體起應物大用。故不應以定短致疑。二法性不應。釋尊所證性海淵深。豈以長短心慮測度。三智度不應。真信真智二皆具足能知能證。汝今未具不應度量。此三不應是約三身而成止意。亦可前二約所思止。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表極果乃究竟十。己心合佛十界體用。亦見眾生十界同佛。是今表果十界之義。不作此解徒云一切該十法界。三世間者。假實依報也。攬實成假名字不同即眾生世間。所攬實法色心間隔即五陰世間。正報所依依報差別即國土世間。未曾有者。分證十本分垂十迹。雖得圓融若望極果明昧尤別。如華嚴說灌頂菩薩所得功德如一塊土。妙覺功德如四洲土。故因圓理顯。若自若他三十世間一一究竟清淨自在未曾有也。國土下以三世間配三德。且從義便也。國土等者。迷時假實既依國土。果上智斷全依法身。故於國土明實相滿。眾生等者。釋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佛翻為覺。始覺人空終覺法空。故於眾生世間明般若滿。五陰等者。釋論云。法無上者涅槃是。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二執既盡五陰自在。故於五陰世間明解脫滿。以三對三須知其意。良以三德舉一即三。顯三世間一一圓遍互融互攝。新伊天目類之可知。實相是要者。實相無相極果俱是究竟忘相。故稱實相自他圓滿也。五從信下默念騰疑序二。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略示。自行功德即自行因果。化他功德即。化他能所。此與法華十妙意同。二其室下正表二。初前五表自行。若以此文配十妙者。法身境妙。般若智妙。解脫行妙。因成位妙成佛三法妙。此自行因果也。若境智行對理性等住前三即。此乃從彊約修別對。若論法體真位無缺。二後五表化他。意輪鑒機即感應妙。口輪說法妙身輪神通妙。又表下以受天樂根缺具足。既皆轉障可通對於眷屬利益二種妙也。此即化他能所。二初地下例餘地。二從一下總現相二。初迷意總表。言意略者。止在十義故。意廣者。以一切之言無所不該故。二一切下依文別表。該包也。十法界者。心佛眾生三人皆具。具雖不異迷悟且殊。佛已證悟心生在迷。全迷則曰理性十界。信說則曰名字十界。念念體達名觀行十。六根遍照名相似十。證十起應名非真十。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即般若。三德互具故一一具四不可思議。名祕密藏。是佛究竟棲依之處故以座表。五有四下佛坐。表覺智。本有四德即是三諦以為所坐。修得四德即是三智以為能坐。故用佛表。六放大下放光表自他。以照此土光即能照他土。可表以自行而化諸眾生。七雨諸下雨華表四辯。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用法義辭及樂說辯。一多融談慈注無盡聞無不喜。以華表之。文字性離故雨於空。此辯方能詮示妙理。八作天下天樂表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此四攝物其猶雅樂悅樂於人。九受天下受樂表法喜。一心三智即寂而照無法不知。此曰澄神受義天樂。十根缺下根具表互具用。業轉現識已分破故。見聞覺知根根皆具。三初地下總歎。法性功德不可窮盡。此地能稱法性顯德。故使諸佛不能盡說。止十相者。經家略舉也。梗介者。介應作概。聲之誤也。云梗概粗略也。二初地下例餘地。此去九地地地皆然。將橫入竪無竪不橫。二復次下別表一地自他二。初約初地二。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復次下橫表一地功德二。初總表一地功德二。初約初地三。初通示。二其下別表十。初室淨表智二。初明了陰功能。室能覆蓋故表五陰。欲彰智相須明了陰。於陰達中故雙非二邊。不為下釋自然。中智不被二邊所作。良由此智不作二邊。故本來覺性任運現前。不得下釋廣博。微有所得即當局狹。非直下釋嚴事。小智無常離過而已終歸灰滅。大覺本有過河沙德自然莊嚴。二嚴事即下明三智體相。其室表一心。自然廣博嚴事六字表三智。始行圓修今日頓發。二天紺下寶間表境二。初直表三諦。二一地下兼表融即。室中一地有此三相。可表妙境三一相即。行者應知。諦智名別其體不殊。欲彰修證彊立能所。三有妙下妙香表慈悲。一心境智普能與拔即名慈悲。境智高廣與拔稱之。故使慈悲竪高橫闊。三無差別。故能遍滿一切眾生三科之內。四其室下高座表四德。常我是法身。樂即解脫。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云不可責其備悉。二其室下約相表德二。初竪表十地功德。十初此地初開者。大凡小聖無明所覆境界局狹。今破此惑故以廣博表之。二此對戒者。準於華嚴十度對地。則初地當檀。文略不言。既諸地互具則十度皆融。三唯辱而忍增者。不逢屈辱寧彰忍力。四督出眾行者。督率也。眾行諸度也。率諸行至于極果。故以高座表精進也。五六七八九皆可見。十隨階而圓者。行以智導故隨階位。諸行分圓其猶根具。注云云者。應明六度十度開合之相。然六通大小十唯在大。十度者。於禪中有願智力。故開願度。有禪通力開出力度。根本定禪守本禪度。般若有道種智開出方便度。有一切種智開出智度。一切智守本受般若名。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表發信相增分真因感究竟果。二問下料簡作者二。初問。二答。二揀感者二。初問。二答二。初簡通從別。二雖然下益本在他。信相既為發起之人。乃同諸佛而為。能應故知能感本在眾機。故應一人是應眾多也。二分文。三別相下判相二。初正判二。初約十因一果判。二又別下約十地一地判。二問下料簡二。初約經宗簡二。初問。二答。二約似位簡二。初問。前判似位有二種意。一約十信似於分真。二例普賢似於妙覺。若今瑞相定表十地。豈令十信便登法雲。豈使普賢倒入初地。二答。須知二往一一地中具諸地功德。十信發真獲十功德。等覺亦進後心十德。此則前後皆霑十益。故約橫竪從容而判。二別相下隨文釋相二。初節文示十相。二約表發釋相二。初牒示誡勸。斖尾音。斐斖者。文藐。意謂止可以經十段文彩。準擬評議倣似之耳。不可備具論其行相。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