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六觀音》


   馬頭觀音


有關於觀音的由來,據印度婆羅門教,最古老的經典《吠陀經》之記載。早在佛教尚未創立之前,天竺﹝印度﹞已經有了「觀世音」。早期的觀世音,並非人類,而是一對雙胞胎的小馬駒。名叫雙馬童,乃梵文A’SVIN的意譯,華譯為「阿濕婆」亦即「雙馬神童」之義。


《吠陀》乃印度最古老的文化遺產,其吠陀一詞,原為知識、學問之意,後來被婆羅門教派,奉為「聖典」,「聖經」,全文乃以古梵文寫成,其內容不外乎包含對神明的讚頌、祭詞、咒語等。共有四部。其中以《梨俱吠陀》最為古老,推其創作的時間,約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


此經中,詳細地記載著許多神祇,但主要的有戰神因陀羅、火神阿舍尼、酒神蘇摩、再者為雙馬神童。


雙馬神童是印度教和婆羅門教,最受崇拜的神祇。祂們是一對可愛的孿生小馬駒,這一對青年天神,體格強壯、聰明伶俐、靈巧敏捷、皮膚是蜜黃色的。祂倆形影不離,並肩相連,經常坐著金色的車子,牛、馬、鳥或天鵝、老鷹,則為祂倆駕馭車輛,飛馳的速度,猶如閃電。


祂們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善神,象徵著慈悲和善,神通廣大。祂們主要的功德,是救苦救難,尤其善長治病。能使盲人復明、殘者健全、病者康復、啞巴說話、聾子復聽、公牛產乳、不孕者得子、沉船獲救、老女得夫、老夫娶妻、延長壽命、返老還童…等等。


雙馬神童不但能使死者得救、病者痊癒、還能降妖除魔、救苦救難,因此,受到廣大信眾的供奉。


西元前五世紀,釋迦牟尼佛創建了佛教。善神雙馬神童被佛教所吸收,當時的印度人民,生活困苦,雙馬神童逐成為他們心靈上的慰藉。成了一位慈善的菩薩,叫做「馬頭觀音」。


後來,大乘佛教受其影響,其形象也逐漸人格化,由神馬而演變成為威猛雄壯的偉人。隨著宣化教義的需要,又將其塑造成觀世音的形象,完全脫胎換骨地徹底改造成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並承受了雙馬神童的一切功德。


馬頭觀音,乃梵文HAYAGRIVAAVALOKITE S’VARA的音譯。華譯為「阿耶揭梨婆」,意為「馬頭觀音」。以馬置於頭,故稱為馬頭觀音。亦稱為「馬頭明王」,「馬頭大士」、「馬頭菩薩」、「馬頭觀世音菩薩」、「馬頭金剛明王」,俗稱「馬頭尊」。天台宗則稱之為「師子無畏觀音」。


馬頭觀音為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為六觀音之一。以配《摩訶止觀》所說的六觀音之師子無畏觀音。乃畜生道之教主,是阿彌陀佛之忿怒身。以觀音為自性身,以馬置於頭,故曰馬頭觀音。


其形象為大忿怒威猛摧伏之相。所以又稱為馬頭明王。乃五部明王中,蓮華部之明王也。


《大日經疏》卷五,云:「何曰羯梨婆。譯云馬頭。其非黃非赤,如日初出之色。以白蓮華為瓔珞,莊嚴其身,光焰威猛、赫儀如鬘、指甲長又利、雙牙向上突出。首鬘如師子頂毛,作極怒吼之狀。」


觀音的變化相最多,大部份都是呈現慈悲、柔和之相,惟有馬頭觀音,卻現出忿怒相,故《大日經疏》卷五又曰:「此是蓮華部忿怒持明王也。猶如轉輪王所乘之寶馬,巡歷四洲17、於一時一切處去心不息。諸菩薩大精進力,亦復如是。」


《秘藏記》末云:「馬頭、無量壽〈如來〉忿怒,自性輪觀音。」又說:「此菩薩,赤肉色,大忿怒之相,并三面,牙在唇上,頭有白馬之形,如轉輪王寶馬。」


依照《大日經疏》的解釋,此觀音形貌忿怒威猛,於生死重障之中,不顧身命,奮力催伏一切妖魔阻礙,以清淨大悲之心,照亮眾生所居之昏暗世界,並以噉食眾生之苦惱、惡趣為大願。


馬頭觀音為八大明王之一,位于觀音院第一行第七位。密號為噉食金剛、迅速金剛。三眛耶為口。其形象有三面二臂、四面八臂、一面四臂等。


    馬頭觀音真言



 


真言 結印 真言 密咒 觀想法 請參閱本書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