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琉璃觀音》


琉璃觀音,又稱「高王觀世音」。此尊流傳源由,乃出自於《法苑珠林》卷十七之記載,其云:「北燕天平年間,直隸定州居士孫敬德,曾恭塑一尊觀音像,朝夕禮敬。信奉至為虔誠。


後為劫賊陷害,被補入獄。備受毒刑,生不如死。最慘的是,他雖據理力爭,極力辯解,但官府不但不予採信,反將他判處死刑。即將處斬。


孫敬德蒙受不白之冤,心中非常難過,心想,或許是前世罪業所感,而遭今之惡報。於是,一心專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以消除業障。


就在其臨刑前夜,忽夢一沙門〈僧人〉,教他念誦《高王觀世音真經》。並囑吩他要誦滿千遍,方可消業,得救。孫敬德醒來,趕緊依照指點,專心誦念。臨刑前,正好千遍數滿。但他仍然念誦不停。


當監斬官下令執刑令後,劊子手即揮起大刀,斬向他的頸項,奇蹟突然出現,鋒利的斬刀,就像砍在金剛石一般,非但犯人毫髮未傷,而且鋼刀頓時斷成三截。如此更換其刀三次,皆依然如故。


監斬官和圍觀的群眾,見此情景,驚懼萬分。認為其中必有冤情。急問之,敬德方據實相告。監斬的主刑官、聽了緣由之後,即暫時停止執刑。將此事向丞相稟告。


丞相高歡,聞得神蹟,又將事實經過,轉奏於文成帝〈馮跋〉。北燕文成皇帝,覺得不可思議,就頒旨赦免他的死罪。並命他回鄉抄寫其所念的《高王觀世音真經》,以廣為流傳。


孫敬德獲釋後,歡天喜地的回到家中,虔誠地禮拜觀世音菩薩。這時,竟然發現他所供奉的觀音神像,其頸項上有三道刀痕。這才明白,原來是觀音菩薩。替他擋下三刀之災,救了他一命。至此,愈發虔誠禮敬觀音菩薩。


另依據《談叢》所言:「劉宋張暢,常奉持觀音。南譙王反叛朝庭,威脅張暢附從。張暢抵死不屈。南譙王於是心生歹念,欲予殺害,夜間忽夢觀世音,對他說,不可殺張暢。遂不敢加害。」


南譙王後來兵敗。張暢受其牽累,而被補,投於刑部大牢,待決。遂虔誦《高王觀音真經》千遍。枷鎖與牢鎖等,皆無刀自斷。獄司更換戒具、大鎖,亦復寸斷。遂上報。


刑部官吏於是更審其案,知其蒙冤,上奏於帝,還其清白。終得平反,無罪開釋。


《現果錄》亦載曰:「倪樸老,名佳慶,因工部失察,將其誤繫於獄。佳慶朝夕精進,虔誠頂禮觀音菩薩,禮懺誦經,忽獄中滿壁生出蓮花。獄吏驚疑上奏,遂獲平反開釋出獄。後來看破紅塵,剔度出家,拜於浪杖人座下。號嘯峰和尚。」


《談叢》和《現果錄》所載,有認為乃《法華經‧普門品》之「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的經文象徵。


復有認為《法苑珠林》卷十七所載之孫敬德事。乃《法華經‧普門品》之「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號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壤,而得解脫。」的經文象徵。


民間流傳多則類似孫敬德的感應故事,像《冥祥記》載云:「晉南宮子敖,始平人。戍守雲南新平城。為長樂公所破。合城數萬人皆被戮害。子敖知大劫難逃,必死無疑。但誠心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


及戮至子敖,群刃齊下,不能傷其分毫。持刀者個個反覺疲懈,四肢乏力,終至無力舉刀。


長樂公親自臨刑,因而驚問之。子敖亦不知所以然。長樂公不信,復而問之,汝有何能?


子敖忽感身不由己,聊且胡亂答曰:「能作馬鞍。」遂獲釋,脫險還回故鄉。子敖彼時並不知何以作此言。因而感載觀音救命功德,造一觀音小像,行則頂戴,止則誠心禮拜。


另《宣驗記》記載說:「高荀,河南踏滎陽人,年已五十,犯罪被補,鎖于地牢。同牢人勸以努力共念觀音名號。高荀自覺地道:「我罪至重,何由能免?」


同禁罪犯群力勸解。高荀乃發心,誓捨惡行善,專心念誦觀音菩薩名號,若得免刑,脫離死牢,願造五層浮圖〈佛塔〉,捨身為奴,供養眾生。荀日夜用心誠切,鉗鎖自解。監司驚異,對荀言道:「若菩薩憐汝,斬應不死。」


臨刑之日,舉刀刀折。奏聞于上,得免死罪。


復有《法華感通》曰:「清釋行仁,河南光山人。年幼讀書於白鹿洞。遇異僧警告他說:「汝將來必逢大難,惟能持誦觀音聖號可解。」於是誠心受持。


崇禎辛己年,賊寇張獻忠破縣城,展開屠城,大開殺戒。屠戮及釋行仁,刀刃忽然折斷,賊驚懼之,不敢加害,幸免於難。遂南行抵金陵〈今南京市〉,拜於千華昧和尚座下,受具戒焉。」


以上諸記載,並未直接提到琉璃觀音。倒是琉璃觀音的形象,係乘著一瓣蓮葉,浮在水面上,雙手捧著琉璃香爐。身穿天衣,首戴佛冠,中有化佛。瓔珞嚴飾其身。因其手捧琉璃香壺,故有認為係香王觀音。但也有認為是三十三身中的自在天身。


 琉璃觀音真言



 


真言 結印 真言 密咒 觀想法 請參閱本書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