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觀音》


一葉觀音,乃三十三體觀音之一。乃佛教徒依據《法華經‧普門品》之「由是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經文的象徵。


此尊形象,依《佛像圖匯》所繪,其坐於一片蓮花葉上,左膝屈立,左手置放於左膝上,右手垂下,眺望水上,作思維狀。


相傳此尊及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自中國習佛歸返日本途中,驟遇暴風雨於南溟山,舟幾度欲傾覆,道元于船上默禱觀世音聖號,忽見觀音乘一蓮葉,漂浮海上,風浪遂止。平安登岸後,道元禪師自刻其親眼目睹之觀音像,安奉於南溟觀音寺,因此,此尊又稱為「蓮葉觀音」、「南溟觀音」。


另有傳說,說觀音居住的普陀山,原來是在印度。古代交通不便,中國佛教徒,欲往朝拜,路途實在太於遙遠,於是挑中了浙江舟山群島中的「梅岑島」。做為道場。


梅岑島山明水秀,風光迷人。東漢的梅福,棄官歸隱,即選中此島為他修行之處。故此山以梅福之姓為名,而岑字,是指山小而高的樣子,合稱為梅岑島。梁貞明二年〈西元九一六年〉,日本聖僧慧鍔自五台山參拜文殊道場時,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神像,清淨莊嚴,心生歡喜,想恭迎回日本供奉,又怕該寺方丈拒絕。於是,偷偷將神像帶走。


慧鍔禪師得手後,怕為人所發覺,立即迅速雇船東渡,準備歸國。當這條船駛近舟山附近,忽然從海上湧現出無數鐵蓮花〈但有學者認為,此船誤觸新邏礁礁石群,在驚惶失措之餘,眼花撩亂,誤將礁石當成鐵蓮花也〉,擋住航道,使船動彈不得,如此三天三夜,其船始終無法脫困〈後來,此海更名為『蓮花洋』,即緣由於此〉。


慧鍔禪師見此異狀,知道定是觀音大士顯化,因此,跪於船首,向觀音神像懺悔道:「弟子因見神像莊嚴,心生歡喜,而又我國佛法尚未普及、神像罕見,故誠心恭請聖像住世我國,供我土人民謨拜禮敬,別無它意。如果因弟子不該強取,或我土眾生無緣供養,弟子就在此地,建立寺院,供奉聖像。」


懺禱既畢,船始脫困,並快速駛抵梅岑島下的潮音洞,附近居民張翁,聞得禪師說明來意,欣喜異常,當場應允將住屋捐獻出來,以供養觀音菩薩。並將全島居民招集起來。大家聽說慧鍔禪師這段奇異的遭遇後,都高興地異口同聲讚歎說:「觀音菩薩願意住在這荒山孤島,說明我們與菩薩有緣,請師父一塊留下來,為我們開示吧?」


慧鍔禪師於是留在梅岑島上弘法,不再返回日本。島上居民稱此尊觀音為「不肯去觀音」,其所供奉之處,亦稱之為「不肯去觀音院」。並把原來梅岑山,改名為「普陀山」,原來的山名,也逐漸被後人所淡忘了。


普陀山面積雖小,卻因緣於此,而聞名天下,香客絡繹不絕。成為佛教聖地。為四大菩薩的四大道場─即四大佛山之一。其島總面積十二平方公里,卻建有慧濟、普濟、法雨等三大佛寺,八十八所庵院,以及百餘處茅篷。


島上的珞伽山、普陀岩、潮音洞、紫竹林,在佛教中,皆列為觀音菩薩修行,顯現神蹟、教化眾生之聖地。其中以潮音洞,神蹟屢傳,名聞遐爾。


據《普陀山志》記載曰:「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西元一二七六年〉,丞相伯顏定江南部帥喇歹至普陀山,進謁潮音洞。查無所見。乃張弓引矢,射洞而回。乃登舟,忽見蓮花滿洋〈海〉面。驚異之餘,急忙懺悔,並返潮音洞,誠心禱悔。不久即見觀音菩薩,領善財、龍女,緩緩而過。於是莊嚴神像。並構造殿宇於洞上。」


又據《觀音感應錄》云:「元成宗大德五年〈西元一三零一年〉,集賢學士張逢山,詣潮音洞,見觀音大士彷彿在洞璧間,次至善財洞,童子倏現於頂上瑞雲中。復見觀音大士寶冠瓔珞,手執楊柳枝。護法諸神,翼衛於前,張逢山即率眾頂禮謨拜。祥光滿洞,良久乃隱。」


《居易錄》亦載記說:「清僧行義,由長安薦福寺,至普陀山。偕雲水僧98七人,雨中炷香潮音洞,虔禱願睹大士慈容。忽見洞中現五色光,光中有大士立像,旁有白鸚鵡。莊嚴妙相,他僧所見者,各不相同,良久乃隱,王漁洋於行義僧人歸途中相遇,因而得知,遂廣為流傳。」


不但潮音洞屢現神跡,而洛伽山、普陀岩、紫竹林等也各傳靈感。


《普陀山志》說,清康熙五十年五月初一日,知府馬柱石到普陀山,啟建道場,感觀音大士放金色大圓光於清涼山岡。多時方散,兩寺住持作偈記載此事。


《獪園志異》云:「明張叟,蘇州皋橋人,素尊佛教,喜齋僧。萬曆辛亥春,將赴普陀,瞻禮觀世音,攜一位八歲孫,名張以行。爺倆乘一船,其孫忽見滿船人悉皆繩索縛其手足。急從後牽衣制止之。並偷偷告訴其異。叟大驚,登岸,換第二船,孫復所見如初。又登岸。


更求第三船附之。問其孫,答說:「之前二船怪異,其餘則一切正常。」叟聞言,其意未決。忽有二人立於船頭大呼道:「勿乘它船,速速來此,此船甚安穩。」


張叟正猶豫下決之時,彷彿有人自其背後,推他上船。只好抱孫登船。剛坐下來,呼喚之人和推其上船之人,俱不見其蹤。


黃昏潮至,前兩船不善迎潮,應時翻覆,全船男女,無一倖免,皆葬身海中。張叟之船,安然無恙。三日後,仁和縣令,出巡江口,檢驗溺水群屍,每人腰際,各有小刀一支。驗知乃強盜之流。為菩薩所不能寬宥也。」


《獪園志異》所記載的這段靈異報應,實足令人警惕。菩薩雖然慈悲,但護法無情,執法嚴峻,絲毫不爽。在《普陀山志》中,也有記載此類報應者。隨採錄其一、二。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春,諸軍泊舟洛伽,相約進入大士殿,高聲喧鬧,不能制止。殿中一切如常,依舊清淨莊嚴,惟有軍士,不遵寺規,干擾清淨。


直至軍士一踏出山門,毒蛇如蝟,張口噴毒,諸軍懼之,而爭相奔逃。又有 犬,成群出噬,進退失守,死傷無數。時人認為,此乃護法神靈,警告無道軍人之報。


又:清康熙四年五月間,有西洋人到山,住半月。盡偷盜鑄佛旛幢等物,運往日本貿易。得金二十餘萬。將歸本國,船忽失火自焚,俱溺死於海中。


人若行為奸佞邪惡,所行不義,終不為天理所容也。


 一葉觀音真言



 


真言 結印 真言 密咒 觀想法 請參閱本書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