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正行分第八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大本觀經。俱云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此處何以又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乎。蓋佛力固不可思議。而眾生業力。亦是不可思議。是以同為念佛之人。有生有不生。非佛不普加垂引。其不生者。乃為業力所障。如人行日下。手掩其目。不睹光明。實自遮蔽。非日不照。故修淨者。必須持戒修福。非戒福可得往生。藉戒福以消障也。或謂如是說者。便與帶業往生之義有乖。曰是不然。帶業往生者。乃識田含藏之舊種子。不加增上緣。無由而起現行。念佛之新種子。淨緣常薰。念念增長。先起現行。故得往生。舊種仍未斷滅。故曰帶業。若誤解此旨。往生有礙矣。本經揭出此義。特促後學猛醒。讀者不可不三致意焉。


 


執 持 名 號


 


修淨本有實相、觀想、觀像、持名四法。而三經亦各有其專主。大本主廣修功德。觀經主以心作觀。小本主執持名號。各有妙用。各有難易。其間雖有相通之處。究各有其本質。不必一定兼修。多招費力。本經不云其他。只言持名。顯標此是單行一門。故古德多有主張單持聖號一法。近代靈巖印光大師。亦主此說。所謂徑中又徑。而其要訣。全在心念、口誦、耳聽。三處相應。自入三昧。清妙空大師十二字念訣。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即心念心聽。已是六根都攝。能口念耳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得手功夫。夫復何疑。正是歸來坐對梅花嗅。春到枝頭已十分。


 


若 一 日 至 一 心 不 亂


 


七日為時少也。不亂定也。此克期頓證得定之法。為持名功行之極則。古人謂有理與事一心不亂之別。今亦可就功與行兩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亂言之。按梵語之訓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謂心住一境。平等維持。但於境轉故通定散兩位。二曰三摩缽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謂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囉哆。此云等引。謂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種種行相。按雜集論謂最初攝所緣。繫於內心。故曰內住。其次相續內緣心動漸細。等似於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馳。即復斂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經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於所緣色等散心起過患想。而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調順。其六由於所起惡覺散心深見過患。而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靜。其七所有散心率爾起時。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極寂靜。其八於此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勝三摩地。故曰專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故曰平等攝持。此九種行。初之四行。為一階段。從第五起工夫漸深。至第七又為一階段。此後發起身心輕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觀此則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謂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兩位。實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較諸通途法門。難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誦耳聽。不必如止觀次第而進。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縱不至此境界。只信願具足。亦得往生。不過仍希眾生取法乎上而已。


 


復次。則言行一心不亂。萬事隨緣。不取不著。厭離娑婆。息心淨土。一句洪名。不事雜修。是為一心。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恩愛不牽。怨讎不憎。此身尚覺為累。況乎身外。是為不亂。念常爾者。是此土機緣已斷。淨域蓮胎已成矣。


 


是 人 終 時。心 不 顛 倒


 


修行之人。亦有臨終之時。往生一事作不得主。或生恐怖。或起貪戀。正念一失。便忘念佛。皆由平素工夫不切。至此心便顛倒。發生障礙。佛雖慈悲。亦不相應。非佛不來。乃是自不肯去。咎誰歸歟。若然十念往生者。平素有何工夫。何有一心不亂。須知是人夙生定有善根。臨終方遇大善知識。前來開示。教以念佛。初聞能信。直下念佛。撒手萬緣。自己肯去。信願行三。一時具足。便成心不顛倒。故能相應。得以往生。惟此亦是偶然之事。種種因緣。必皆湊巧。未可借口以圖徼倖也。行者平素縱不能作到功一心不亂。而行一心不亂。卻要薰成多量種子。方不致唐捐其功。前文必勸以一心不亂者。正防臨終顛倒害事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