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部派分裂時期的情況怎樣?


答:佛教團最初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這是佛陀逝世後約一百或一百餘年的事。當時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於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的爭執。據說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名叫耶捨的,游化到東方的毗捨離城,看見跋祗族比丘們勸令在家信徒佈施金錢作僧眾購買所需之用。耶捨認為比丘乞受金銀不合戒律,於是提出異議,遭受到跋祗僧眾的擯斥。耶捨便往西方各地邀請上座比丘們到毗捨離集會,結果判決跋祗比丘們為非法根據上座記載,除乞受金銀外,尚有其他九事非法。這便是第二結集,因為集合的有七百人,所以又稱「七百結集」。跋祗比丘們大多數不承認這個判決,他們另外召集了一萬比丘舉行結集。這便造成了教團的分裂。

問:為什麼這種判斷是非的集會也稱為結集呢?

答:兩個集會都進行了經律的結集。七百比丘的結集,費時八個月之久。萬人結集的時間雖未見記載,想也不會很短。可見兩派要求解決的不只是關於乞受金銀這一問題,而是要求通過經律的再一次編定來貫徹自己一派的主張。拿兩派的戒律兩相比較,大眾部的僧律較簡略而多通融,上座部的十誦律則繁密而嚴格;僧祗律對微細戒條多有捨棄,對於開戒包括乞受金銀在內多有方便,十誦律則與此相反。顯然,第二結集是第一結集之後百年間教團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七百結集的參與者多數是上座長老,所以這一派被稱為上座部Therav?da。今天南方國家的佛教徒自稱為上座部,因為他們出自上座部的傳承。跋祗族比丘舉行萬人大會,這一派人數眾多,所以稱為大眾部Mah?sa【AKn·D5】ghik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