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孩子患ADHD?簡易3症狀可判別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6月26日 上午8:3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婷婷今年六歲,從幼稚園小班開始就經常被園長抱怨上課時喜歡東張西望、動作慢半拍又健忘,老師已經走到她面前了還不知道;國小二年級的翰翰,上課不僅愛講話且老是打斷老師的話,坐在位置上不到五分鐘就像隻蟲一樣扭來扭去,讓家長及老師很煩惱。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兒童心智科蔡芳茹醫師表示,孩子出現注意力不足、衝動或過動的現象時,小心可能罹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建議家長應該在症狀仍單純時介入治療,把握治療的黃金期,才能避免衝擊影響一生。

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 持續六個月以上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種發展性的異常,主要症狀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注意力不足像是經常受外界刺激影響而分心、常遺忘事物、難以維持注意力;過動症狀如愛講話、常處於活躍狀態、上課時常離開座位;至於衝動像是常在問題未說完就搶答、輪流等待時有困難、老是打斷他人的談話或遊戲等。此外,若以上症狀在七歲前就出現且持續六個月或更長,並在家庭或學校等兩個以上場所造成影響,同時排除廣泛性發展疾患,則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沒有接受適當治療 2/3的ADHD症狀會持續到成年


對於ADHD,一般家長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會好,不需看醫生或特別處理。對此,蔡芳茹說明,ADHD是腦部發展性的問題,如果沒有接受適當治療有高達2/3的患者的症狀會持續到成年。事實上,這類型孩子在智能及外觀上看起來並無明顯的障礙,也因其行為表現經常被誤解為壞小孩或不聽話的孩子而容易被外界忽略。再加上許多父母即便確定自己的孩子患有ADHD,因為對藥物有成見而不願讓孩子用藥,反而錯過黃金治療期。提醒家長,不管孩子的症狀是輕還是重,若無正確的治療方式及良好的管教態度,想期盼孩子長大自然好轉很困難!


早期發現、早期療育,對ADHD孩子來說十分重要。蔡醫師表示,大腦在發育成熟前都是有可塑性的,早期正常的誘發與刺激能加強腦部發展,若等到孩童長大後再做治療時往往已經錯失了發展的最佳時機,像是很多青少年因無法適應學校及家庭,進而淪為不良少年甚至出現反社會行為、情緒障礙或藥物濫用等問題,可能就是ADHD延誤治療的案例。


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全面提升孩子學習動機


目前治療ADHD方式分別為行為及藥物治療,其中,早期療育(六歲以下)多半以行為治療為主,以具體、可行的、簡單明瞭的目標或規則,設計成孩子可理解的方式,並依照具體的指令使孩子達成工作目標。然而,行為治療仍然有其侷限,臨床上常見到的情況如:孩子換了場所就不會了、增強物及家長的疲乏,或是孩子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日常功能或他人時,則會採用藥物治療。蔡芳茹提醒家長,藥物無法治癒ADHD,也無法取代家長的教養,孩子在使用藥物治療的同時,也應合併行為治療才能全面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osswor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